中药材“蜢臂兰”。别名:鸡腿莲、过天涯、落山脚、山槟榔、上石虾、石壁风、老虎牙。生境分布:生态环境:附生于树上或林下岩石上。 资源分布: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
中药材“蜻蜓”。别名:大蜻蜓、绿蜻蜓。生境分布:全国各地。功能主治:补肾益精,解毒,止咳。主治阳痿遗精,喉咙肿痛,百日咳等。用法用量:3~5只,入丸散剂。别名:...
中药材“蝇虎”。别名:蝇狐、蝇蝗、蝇豹(崔豹《古今注》)。出处:《纲目拾遗》。原形态:体小,长约1厘米,全身被绒毛,背面有黑色或灰黄色的斑纹。头端有细小的口;单...
中药材“蜣螂”。别名:推粪虫、推屎爬、屎蛒螂、粪球虫、铁甲将军、牛屎虫、推车虫。性味:咸,寒。有毒。功能主治:解毒,消肿,通便。用于疮疡肿毒,痔漏,便秘。用法用...
中药材“蜘蛛果茎叶”。原形态:长叶轮钟草 多年生直立或蔓性草本,茎高可达3m。根胡萝卜状。通常全株无毛,中空,分枝多而长,平展或下垂。叶对生,偶有3枚轮生的,且...
中药材“蜘蛛网”。别名:蜘蛛膜(《千金方》),蜘蛛丝(《纲目》)。出处:《别录》。原形态:动物形态详
中药材“蝉花”。别名:蝉蛹草、蛹茸、蝉茸菌、虫花。性味:甘,寒。功能主治:用于惊痫,心悸,小儿夜啼,久翳不退,疟疾。备注:(1)民间亦认为功同蝉蜕。 (2)寄主...
中药材“蜜柑草”。生境分布:东北、陕西、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湖北、河北。性味:苦,寒。有小毒。功能主治:消食止泻,利胆。主治小便失禁,淋病,黄疸型肝炎,吐血...
中药材“蜜环菌”。别名:糖蕈、榛蘑、蜜色环菌、蜜蘑、栎菌、根索菌、根腐菌、栎蕈、小蜜环菌。出处:曾占春《皇和蕈谱》载:“初茸者即糖蕈也。此蕈含苞未发,深卷,新鲜...
中药材“蜜桶花”。别名:猫花、蜂糖花、蜂糖罐、野连翘、叶上花、蜂蜜果、铁林杆。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5002 600m的林中及林缘。分布于中南及西南。 资...
中药材“蜜蜂房”。别名:蜜蜂窠、蜜脾、蜜蜂巢脾。生境分布: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养殖。原形态:1.中华蜜蜂,蜂群由工蜂、蜂王及雄蜂组成。工蜂全体被黄褐色毛。头略呈三...
中药材“蜘蛛香”。别名:马蹄香、土细辛、心叶缬草、养心莲、养血莲、臭药、乌参、猫儿屎、老虎七、香草。性味:辛、微苦,温。功能主治:消食健胃,理气止痛,祛风解毒。...
中药材“蝴蝶果”。别名:红翅槭。生境分布:长江流域及华南。性味:微苦、涩,凉。功能主治:清热,利咽喉。主治声音嘶哑,咽喉炎,扁桃体炎。用法用量:5~8钱,水煎服...
中药材“蝼蛄”。别名:拉拉蛄、土狗。归经:归膀胱、大肠、小肠经。性味:咸,寒。有小毒。注意:体虚及孕妇忌服。功能主治:利水消肿。用于水肿、腹水、小便不利等症。用...
中药材“蝙蝠藤”。别名:狗葡萄秧、小葛香、杨柳子棵、防己藤、黄攸香、什子苗、小青藤、黄根藤、金百脚、山地瓜秧、爬山秧子。出处:蝙蝠藤始见于《纲目拾遗》,云:
中药材“蝶兰”。别名:小接筋藤、金环草、缩筋草、分筋草。生境分布:生态环境:附生于海拔13001800m的林中树上和岩壁上。 资源分布:分布于广西、四川、云南等...
中药材“蝮蛇脂”。出处:《本草拾遗》。功能主治:《纲目》:
中药材“蝴蝶树”。别名:毛荚蒾、苦酸汤、绣球。生境分布:湖北、贵州、四川。性味:辛、苦、酸,温。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健脾消积。主治小儿疳积。用法用量:茎3钱,水...
中药材“蝤蛑”。别名:蝤媒(陶弘景),拨棹子、蟳(《本草图经》),海蟳(《闽中海错疏》)。出处:《日华子本草》。生境分布:我国沿海均有分布。原形态:全体被有坚硬...
中药材“蝙蝠”。别名:服翼(《尔雅》),天鼠、伏翼(《本经》),飞鼠、老鼠、蟙蟔(《方言》),仙鼠(《尔雅》郭璞注),夜燕(《纲目》)。出处:《本经》。生境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