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蜈蚣兰”。别名:金百脚、石蜈蚣、飞天蜈蚣、岩洛、蜈蚣草、百脚蜈蚣、柏子兰。性味:微苦,凉。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润肺止血。用于气管炎,咯血,胆囊炎,咽喉炎...
中药材“蜈蚣”。别名:百足虫、千足虫、金头蜈蚣、百脚。性状:本品呈扁平长条形,长9~15cm,宽0.5~1cm。由头部和躯干部组成,全体共22个环节。头部暗红色...
中药材“蜂蜡”。性状:本品为不规则团块,大小不一。呈黄色、淡黄棕色或黄白色,不透明或微透明,表面光滑。体较轻,蜡质,断面砂粒状,用手搓捏能软化。有蜂蜜样香气,味...
中药材“蜈蚣萍”。别名:麻藻(《群芳谱》),边箕萍(《纲目拾遗》),水百脚、槐瓢、水舌头草(《上海常用中草药》),大浮萍、包田麻(《贵州草药》),马萍、大鱼萍(...
中药材“蜘蛛”。别名:圆蛛、大腹圆网蛛、檐蛛、癞癞蛛、到麻[蒙名]。生境分布:全国各地。性味:甘、微苦,微寒。功能主治:消炎,解毒,疗疮消瘰。主治瘰疬,疔疮,蜂...
中药材“蜗牛壳”。出处:《本草图经》。原形态:动物形态详
中药材“蜂毒”。性状:浅黄色透明液体,比重1.1313,PH5.5。性味:辛、苦,平。注意:应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防治中毒现象发生。功能主治:祛风湿,止疼痛。...
中药材“蜂窝草”。别名:打毒金。性味:苦、辛,温。功能主治:疏风散寒,化痰止咳。感冒,头痛,牙痛,咳嗽,咽喉炎,百日咳,支气管哮喘。用法用量:3~5钱。别名:蜂...
中药材“蜂蜜”。别名:蜂糖、蜜糖。性状:本品为半透明、带光泽、浓稠的液体,白色至淡黄色或橘黄色至黄褐色,放久或遇冷渐有白色颗粒状结晶析出。气芳香,味极甜。相对密...
中药材“蜂胶”。性状:呈黄褐色或黑褐色,具粘性,有芳香气味。性味:辛、温。功能主治:软化角化组织、止痛。用于鸡眼、胼胝、寻常疣。用法用量:外用适量,涂敷患处。出...
中药材“蜈蚣刺”。别名:马椒、止血丹、马胶根、接骨药。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杂木林中林缘或灌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贵州、云南等地。原形态:攀援状灌木。茎枝木...
中药材“蜈蚣藻”。别名:海赤菜、冬家烂、膏菜。生境分布:生态环境:1.生于外海及浪较大的中潮带岩石上或石沼中。 2.生于大干潮线附近的岩礁上或低潮带石上和石沼中...
中药材“蜻蜒兰”。别名:竹叶兰。出处:出自《东北植物检索表》。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5002800m的山坡林下。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及四川、...
中药材“蜘蛛蜕壳”。别名:蜘蛛壳(《备急方》)。出处:《纲目》。原形态:动物形态详
中药材“蝉蜕”。别名:蝉退、蝉衣、虫蜕、蝉壳、蚱蟟皮、知了皮,金牛儿。性状:本品略呈椭圆形而弯曲,长约3.5cm,宽约2cm。表面黄棕色,半透明,有光泽。头部有...
中药材“蝇子草”。别名:银柴胡[陕西]、土桔梗[陕西眉县]、脱力草、粘蝇草、野蚊子草。性味:辛、涩,凉。功能主治:清热利湿,解毒消肿。用于痢疾,肠炎;外用治蝮蛇...
中药材“蝌蚪”。别名:蛤蟆咕嘟[北京]、蚵蚾虫。生境分布:全国各地。功能主治:清热解毒。主治热结肿毒,疳积腹胀。用法用量:0.5~1钱。别名:活师(《山海经》)...
中药材“蜡瓣花根”。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湿润肥沃的山坡阔叶林或灌木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等地。原形态:...
中药材“蝈蝈”。别名:螽斯、聒聒儿、郊游子。生境分布:南北各地。功能主治:解毒,行水,止痛。主治中耳炎,水肿及腰腿疼痛。用法用量:2~3个,瓦上焙焦,研面,吹耳...
中药材“蜜蜂子”。别名:蜂子(《本经》)。出处:《本草经集注》。性味:甘,平。 ①《本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