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补骨脂”。别名:破故纸、和兰苋、胡韭子。性状:本品呈肾形,略扁,长3~5mm,宽2~4mm,厚约1.5mm。表面黑色、黑褐色或灰褐色,具细微网状皱纹。顶...
中药材“装饰卷柏”。别名:缘毛卷柏、毛鹿卷柏、大理卷柏。出处:始载于《蕨类名词及名称》。生境分布:生态环境:常生在草地、灌丛下或林缘的岩石上。 资源分布:分布于...
中药材“血风藤”。别名:青藤、铁牛入石、青筋藤(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出处:《广西中草药》。生境分布:生于山野、沟边的疏林下或灌木丛中。分布广东、广西等...
中药材“血见愁老鹳草”。出处:始载于《新华本草纲要》。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200m左右的林缘、灌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河南、湖北、四川。原形态:血见...
中药材“裸柱菊”。别名:九龙吐珠、七星坠地、七星菊、大龙珠草。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荒地、田野。 资源分布:分布于江西、福建、台湾、广东等地。原产南美洲,大洋...
中药材“血盘草”。别名:叶下红、红青菜、雪见草。生境分布:生态环境:1.生于海拔5301300m的多岩石的山坡上、林下、水沟边。 2.生于山坡、林间或沟渠边。 ...
中药材“行夜”。别名:负盘(《别录》),屁盘(陶弘景),夜行(《本草拾遗》),气蠜(《纲目》)。出处:《别录》。原形态:体呈篦状,长约2厘米。头部突出,有复眼及...
中药材“血竭”。别名:血竭花。性状:本品略呈类圆四方形或方砖形,表面暗红粉,有光泽,附有因摩擦而成的红粉。质硬而脆,破碎面红色,研粉为砖红色。气微,味淡。在水中...
中药材“血经草”。别名:狼尾巴草、狼尾花、红丝麻、青桩莲、鹭鸶连。性味:淡,凉。功能主治:活血调经,散瘀消肿,利尿。用于月经不调,白带,小便不利,跌打损伤,痈疮...
中药材“裂序楼梯草”。出处:始载于(东北林学院《植物研究室汇刊》)。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约130m的林中或阴湿处。 资源分布:分布于湖南、广西等地。 夏...
中药材“衡州乌药”。别名:矮脚樟(《中国药植图鉴》),木防己、十八症、九皮英、托食茶、消食树(《广西药植名录》)。出处:《本草图经》。生境分布:生于林中荫处。分...
中药材“补血草”。别名:盐云草、盐云参、匙叶草、矶松。性味:苦、咸,温。功能主治:活血,止血,温中健脾,滋补强壮。用于月经不调,功能性子宫出血,痔疮出血,胃溃疡...
中药材“褐粘褶菌”。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针叶树的倒腐木及木材上。 资源分布:分布于吉林、山西、甘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海南、广...
中药材“褐盖肉齿菌”。别名:钟馗菌、地鸡、土菌、地蕈、杜蕈、獐头菌、獐头、钟馗、馗厨、獐子菌、牛腮巴菌。出处:1.潘之恒《菌谱》载:“钟馗菌即土菌也……此菌钉上...
中药材“西瓜”。别名:寒瓜(陶弘景),天生白虎汤(汪颖《食物本草》)。出处:《日用本草》。生境分布:全国各地均有栽培。原形态:一年生蔓性草本。茎细弱,匍匐,略具...
中药材“西伯利亚青兰”。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7502650m的山坡草地。 资源分布:分布于内蒙古、甘肃、宁夏、青海等地。原形态:大花荆芥,多年生草本高...
中药材“西施舌”。别名:车蛤(《闽部疏》),土匙、沙蛤(《闽中海错疏》)。出处:《本草从新》。生境分布:生活于浅海泥沙滩。我国沿海均有分布。原形态:贝壳2片,大...
中药材“西瓜子仁”。出处:《纲目》。原形态:植物形态详
中药材“西洋参”。性状:本品呈纺锤形、圆柱形或圆锥形,长3~12cm,直径0.8~2cm。表面浅黄褐色或黄白色,可见横向环纹及线状皮孔,并有细密浅纵皱纹及须根痕...
中药材“西瓜根叶”。出处:《滇南本草》。原形态:植物形态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