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蜀漆”。别名:鸡屎草、鸭屎草(《日华子本草》)。出处:《本经》。生境分布:主产于四川、贵州、湖南。此外,湖北、广西亦产。原形态:植物形态详
中药材“蜀葵叶薯蓣”。别名:龙骨七(《贵州草药》),穿山龙、细山药(《云南经济植物》)。出处:《贵州草药》。生境分布:生于草坡、灌木林边、水沟边。分布云南、四川...
中药材“蜀葵苗”。出处:《纲目》。原形态:植物形态详
中药材“蛤蚧”。别名:对蛤蚧、蛤蚧于、仙蟾。性状:本品呈扁片状,头颈部及躯干部长9~18cm,头颈部约占三分之一,腹背部宽6~11cm,尾长6~12cm。头略呈...
中药材“蛏肉”。别名:蛏肠(《纲目》)。出处:《食疗本草》。生境分布:生活于浅海河口附近的泥滩中。主要以硅藻为食。分布我国沿海。浙江、福建等地有养殖。原形态:贝...
中药材“蛴螬”。别名:粪虫、地蚕。性味:咸,微温。有毒。功能主治:破瘀血,消肿止痛,明目。用于丹毒,痈肿,痔漏,目翳。用法用量:3~5分;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或...
中药材“蛾药”。别名:火草、火把花。性味:辛,凉。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炎止痛。用于扁桃体炎,咽喉炎。用法用量:5分,研粉吹喉部或温开水送服。别名:火把花、火草...
中药材“蜂乳”。别名:王浆、蜂王浆。性味:辛、酸,微温。功能主治:滋补强壮。用于神经官能症,高血压病,心血管机能不全,慢性肝炎,溃疡病,糖尿病,风湿性关节炎等疾...
中药材“蛏壳”。出处:《纲目拾遗》。功能主治:①《纲目拾遗》:
中药材“蜀葵花”。别名:侧金盏(《尔雅翼》),棋盘花(《分类草药性》),蜀其花(《本草推陈》),水芙蓉(《湖南药物志》),栽秧花(《贵州草药》),镲钹花、擀杖花...
中药材“蛤仔”。别名:蚬子。功能主治:贝壳:清热解毒。主治臁疮,黄水疮。 肉:有降压作用。用法用量:贝壳:外敷用(生用或煅用)。别名:玄蛤、花蛤。出处:出自《东...
中药材“蛤蜊粉”。别名:蛤粉(《圣惠方》)。出处:《本草会编》。原形态:形态详
中药材“蜇虫”。别名:地鳖、土鳖、过街、簸箕虫、蚵蚾虫、地鳖虫、地蜱虫、地乌龟、土元、土鳖虫、臭虫母、盖子虫、土虫、节节虫、蚂蚁虎。出处:出自《神农本草经》。生...
中药材“蜂斗菜”。别名:蜂斗叶、网丝皮、蛇头草。性味:苦、辛,凉。功能主治:消肿,解毒,散瘀。用于毒蛇咬伤,痈疖肿毒,跌打损伤。用法用量: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
中药材“蜈蚣七”。别名:牌楼七、黑驴蛋、大口袋花、大花囊兰。性味:苦、辛,温。有小毒。功能主治:利尿消肿,活血祛瘀,祛风镇痛。用于全身浮肿,下肢水肿,小便不利,...
中药材“蜂蝇”。别名:花虻、食蚜蝇。出处:始载于《中国药用动物志》。生境分布:生态环境:成虫喜出入于花丛间,栖息于野外。产卵于污水、烘坑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全...
中药材“蜘蛛抱蛋”。别名:大叶万年青、竹叶盘、九龙盘、竹节伸筋、赶山鞭、斩龙剑。性味:甘,温。功能主治:活血散瘀,补虚止咳。用于跌打损伤,风湿筋骨痛,腰痛,肺虚...
中药材“蜂药”。别名:翠云草、翠羽草、石打穿、水梭罗、家昌金、小爬岩草、地虱子、风轮草。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山坡草地或林边。 资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浙江、江...
中药材“蜗牛”。别名:天螺蛳、里牛、瓜牛。性味:咸,寒。有小毒。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尿。用于痈肿疔毒,痔漏,小便不利。用法用量:0.5~1钱,研末或入丸散剂服...
中药材“蜈蚣藤”。别名:多叶花椒、马椒、小叶刺椒。性味:辛、苦,温。有小毒。功能主治:祛风止痛。用于风湿关节疼痛;外用治牙痛,癣。用法用量:3~5钱。外用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