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蛇含”。别名:五匹风、五爪龙。性味:苦,微寒。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止咳化痰。用于外感咳嗽,百日咳,咽喉肿痛,小儿高热惊风,疟疾,痢疾;外用治腮腺炎,乳腺...
中药材“蚕豆壳”。别名:蚕豆皮(《本草求原》)。出处:《纲目拾遗》。生境分布:产江苏。性状:干燥的种皮,呈黄褐色或棕褐色,都卷曲为不规则的碎片。大小不等。质脆易...
中药材“蛇不见”。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山坡草地。 资源分布:分布于安徽、湖南、广西等地。其他地区常见栽培。原形态:单苞鸢尾 多年生草本,高2555cm。冬季...
中药材“蚤休”。别名:蚩休(《别录》),重楼、重台、草甘遂(《唐本草》),螫休(《日华子本草》),紫河车、重楼金线(《本草图经》),白甘遂(《小儿药证直诀》),...
中药材“蚱蝉”。别名:鸣蜩(《诗经》),蝒、马蜩(《尔雅》),螃(《方言》),鸣蝉(《唐本草》),秋蝉(《圣惠方》),蜘蟟(《七修类稿》),蚱蟟(《中药志》),...
中药材“蚯疽草”。别名:白头菜、夜明草(《广西药植名录》),肉桂草、泥鳅菜(《福建中草药》),鱼眼草、茯苓菜(《广西植物名录》)。出处:《福建民间草药》。生境分...
中药材“蚕豆花”。出处:《现代实用中药》。生境分布:产江苏、浙江、安徽、四川等地。性状:干燥的花,黑褐色,皱缩,长约2厘米;萼紧贴花冠管,先端5裂片,每因干燥碎...
中药材“蚺蛇膏”。别名:蟒油(《纲目拾遗》)。出处:《别录》。性味:①《别录》:
中药材“蚕豆茎”。别名:蚕豆梗(《上海常用中草药》)。出处:《民间常用草药汇编》。化学成分:茎含山柰酚、对羟基苯甲酸、延胡索酸、白桦脂醇等。茎、叶、花、豆荚都含...
中药材“蚶”。别名:魁陆(《尔雅》),魁蛤、复累、瓦屋子(《说文》),蚶子(《岭表录异》),伏老(《本草图经》),血蚶、毛蛤(《山东中药》)。出处:《本草拾遗》...
中药材“蛇头细辛”。别名:蜘蛛香、水臭草、阿计欧、岩边香。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0003600m林缘、草地、溪边等水湿条件较好的草地。 资源分布:分布于...
中药材“蛇婆子”。别名:仙人撒网、和他草、满地毯。生境分布:福建、台湾、华南、云南。化学成分:含生物碱:阿多丁碱(adouetin或ceanothamime)X...
中药材“蛇莓”。别名:蛇泡草、蛇盘草、蛇果草、龙吐珠、宝珠草、三匹风、三叶莓、地杨梅、三爪风、三爪龙、三脚虎、红顶果。性味:甘、酸,寒。有小毒。功能主治:清热解...
中药材“蛇果黄堇”。别名:扭果黄堇、断肠草。出处:据《晶珠本草》记载,不产哇夏嘎的地方,可用那冬赛果代替。让钧多吉说:耶冬赛果清热。叶、花状如当日丝哇(高山紫堇...
中药材“蛇附子”。别名:石猴子(《植物名实图考》),石抱子、土经丸(《江西草药》),金线吊葫芦,三叶对(《浙扛民间常用草药》),小扁藤、三叶扁藤、拦山虎(《广西...
中药材“蛇葡萄”。别名:蛇白蔹、假葡萄、野葡萄、山葡萄、绿葡萄、见毒消。性味:辛、苦,凉。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祛风活络,止痛,止血。用于风湿性关节炎,呕吐,腹泻...
中药材“蛇王藤”。别名:双目灵。性味:辛、苦,凉。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用于毒蛇咬伤,胃、十二指肠溃疡;外用治瘭疽,疮痈。用法用量:0.3~1两;外用适...
中药材“蛇鲻”。别名:狗棍、丁鱼、狗母鱼。出处:始载于《中国药用动物志》。生境分布:生态环境:1.为热带和亚热带海区中下层鱼类,生活于近海底层的泥沙质底。主食虾...
中药材“蛇迷草”。出处:始载于《新华本草纲要》。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00300m的山谷疏林下、水旁岩石缝间或积土上。 资源分布:分布于广东、广西等地。...
中药材“蛇目菊”。别名:孔雀草、波斯菊、痢疾草。出处:始载于《新华本草纲要》。生境分布:全国各地均有栽培。原产北美。原形态:两色金鸡菊 一年生草本,高6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