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虾蟆皮”。出处:《纲目拾遗》。原形态:动物形态详
中药材“虻虫”。别名:牛虻、牛蚊子、牛蝇、牛苍蝇、瞎蒙。炮制:炒虻虫:文火微炒,取出去足翅。性味:苦,微寒。有毒。注意:孕妇及无瘀积者禁服。功能主治:破瘀散结,...
中药材“虫白蜡”。别名:白蜡、虫蜡、蜡膏。性状:本品呈块状,白色或类白色。表面平滑,或稍有皱纹,具光泽。体轻,质硬而稍脆,搓捻则粉碎。断面呈条状或颗粒状。气微,...
中药材“虫蚁菜”。别名:张麻、止血草。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0002400m的山地林下或沟边。 资源分布:分布于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四川、贵州...
中药材“虎耳草”。别名:石荷叶、狮子耳、耳聋草、金丝荷叶、金丝吊芙蓉。性味:苦、辛,寒。有小毒。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用于小儿发热,咳嗽气喘;外用治中耳炎,耳廓溃...
中药材“虎石头”。别名:虾仔兰、草斛、石泥鳅。出处:始载于《云南种子植物名录》。生境分布:生态环境:附生于海拔850m的阔叶林内树上。 资源分布:分布于广东、广...
中药材“虾壳钱”。别名:红锅盖草、红虾壳草、红壳谷草。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4002500m的山地林区。 资源分布:分布于台湾等地。原形态:多年生草本,...
中药材“虫莲”。别名:线叶地榆。性味:辛,温。功能主治:补血调经。用于月经不调,痛经。用法用量:3~5钱。别名:海参、五母那包(《云南中草药》)。出处:《云南中...
中药材“虾筏草”。别名:水串草。生境分布:四川。性味:苦,平。功能主治:清热,疏风,除湿,消肿。主治喉头肿痛,伤风声哑,月经过多,水肿。用法用量:3~5钱。别名...
中药材“虱婆草”。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水塘、沼泽、水田或路旁、沟边湿处。 资源分布:分布于辽宁、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
中药材“虫牙药”。别名:三叉金、三托艾、伤寒头、大箭根(《广西药植名录》),三姐妹(《广西中草药》),牛尾草、三叶扫把、马鹿尾(《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出处:《...
中药材“虎耳还魂草”。别名:还魂草、九倒生(《贵州民间药物》)。出处:《贵州民间药物》。生境分布:生于岩石上。分布我国西南部和甘肃、陕西、山西。原形态:多年生草...
中药材“蚌壳草根”。别名:咳嗽草、大铁扫把。出处:《红河中草药》。生境分布:生于高山区半山坡灌木林中。分布云南、广东、广西等地。原形态:半灌木,幼枝被毛。单叶互...
中药材“蚂蚁上树”。别名:灰叶算盘子、革叶算盘子。出处:始载于《云南药用植物名录》。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001700m的山坡路旁向阳处和灌木丛中。 资...
中药材“蚂蚁”。别名:蚁、玄驹、昆蜉、马蚁。生境分布:生态环境:营群体生活,常筑巢于地下。 资源分布:1.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 2.分布于广西、云南等地。原形态...
中药材“虾蟆胆”。出处:《纲目》。原形态:动物形态详
中药材“蚌粉”。别名:蚌蛤灰(《千金方》),蜃灰(《纲目》),蚌壳粉(《本草述》),蚌壳灰(《中国医学大辞典》)。出处:《日华子本草》。化学成分:各种河蚌的贝壳...
中药材“蚕茧草”。别名:蓼子草、小蓼子草、红蓼子。性味:辛,温。功能主治:散寒活血,止痢。用于腰膝寒痛,麻疹,菌痢。用法用量:2~3钱。出处:《本草拾遗》。生境...
中药材“蚕沙”。别名:原蚕屎、晚蚕沙、蚕砂、原蚕沙、马鸣肝、晚蚕矢、二蚕沙、蚕屎。出处:出自《本草纲目》。生境分布:生态环境:我国大部地区,均有饲养。 资源分布...
中药材“蚌兰花”。别名:蚌花、紫万年青花、荷包兰、蚌兰衣、菱角花、红蚌兰花、州部队。出处:出自《岭南采药录》。生境分布:生态环境:人工栽培于庭园、花圃。 资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