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藤壶”。别名:石疥;大石疥。生境分布:生态环境:营固着生活,群栖于岩石相潮间带中潮区的上部,常形成白色的“藤壶带”,尤以内湾盐度较低,水质澄清处分布较多...
中药材“藤商陆”。别名:野牵牛、野番薯、栅手、五爪金龙、山苦瓜、苦瓜头、百解薯。性味:苦,寒。有毒。注意:孕妇、体弱者忌服。功能主治:解毒散结,逐水消肿。用于水...
中药材“藜芦”。别名:黑藜芦、山葱、大叶藜芦、棕包头、人头发、七厘丹。性味:辛、苦,寒。有毒。注意:内服宜慎,孕妇忌服。不宜与人参、沙参、丹参、玄参、苦参、细辛...
中药材“藜”。别名:莱(《诗经》),厘、蔓华(《尔雅》),蒙华(《尔雅》郭璞注),鹤顶草(《土宿本草》),红落藜、舜芒谷(《救荒本草》),红心灰藋(《庚辛玉册》...
中药材“蘑菇”。别名:双孢蘑菇、洋蘑菇、洋蕈、洋菌、洋茸、西洋草菇。生境分布:于秋季雨后发生在菜园、田野、庭园等处。分布于各地。药理作用:子实体含胰蛋白酶、麦芽...
中药材“藕节”。别名:藕节巴。性状:本品呈短圆柱形,中部稍膨大,长2~4cm,直径约2cm。表面灰黄色至灰棕色,有残存的须根及须根痕,偶见暗红棕色的鳞叶残基。两...
中药材“藤黄”。别名:海藤、玉黄、月黄。生境分布:越南、泰国、印度等热带地区。化学成分:本品含树脂70~80%,主为α藤黄酸(αgarcinolic acid,...
中药材“藿香”。出处:《别录》。原形态:①广藿香,又名:枝香。 多年生草本,高30~100厘米;揉之有香气。茎直立,粗壮,四棱形,密被灰黄色长柔毛,上部多分枝。...
中药材“藤本夜关门”。生境分布:云南。性味:微涩、淡,平。功能主治:消炎收敛。主治子宫脱垂,偏头痛,外伤出血。用法用量:1~2两;外用研细粉撒患处。别名:合包叶...
中药材“藤三七”。别名:藤子三七。生境分布:云南。性味:微苦,温。功能主治:滋补,壮腰膝,外用消肿散瘀。主治腰膝痹痛,病后体弱。外用治跌打损伤,骨折。用法用量:...
中药材“藤杜仲”。别名:土杜仲(《广西中兽医药植》),红杜仲(《广西药植名录》)。出处:《陆川本草》。原形态:①杜仲藤,又名:结衣藤、九牛藤、白皮胶藤、小白皮藤...
中药材“藤茶”。别名:霉茶叶。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3001950m的山坡灌丛或山谷疏林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陕西、甘肃、湖北等地。原形态:大叶蛇...
中药材“虎尾兰根”。生境分布:生态环境:1.虎尾兰我国各地有栽培。 2.金边虎尾兰我国各地有栽培。 资源分布:1.虎尾兰原产非洲西部。 2.金边虎尾兰我国各地有...
中药材“蘡薁”。别名:野葡萄、山葡萄。性味:酸、甘、涩,平。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祛风除湿。用于肝炎,阑尾炎,乳腺炎,肺脓疡,多发性脓肿,风湿性关节炎;外用治疮疡...
中药材“虎杖”。别名:花斑竹、酸筒杆、酸汤梗、川筋龙、斑庄、斑杖根、大叶蛇总管、黄地榆。性状:本品多为圆柱形短段或不规则厚片,长1~7cm,直径0。5~2。5c...
中药材“虎尾草”。别名:水苏麻、沙虫药、荷麻根、大马鞭梢、大麻根。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山坡阳处,灌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广西西部、四川西部、贵州、南部、云...
中药材“蘘荷”。别名:阳藿、羊藿姜、土里开花、盐藿。性味:辛,温。功能主治:温中理气,祛风止痛,止咳平喘。用于感冒咳嗽,气管炎,哮喘,风寒牙痛,脘腹冷痛,跌打损...
中药材“蘘荷子”。出处:《纲目》。注意:《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中药材“虎尾兰”。别名:老虎尾、弓弦麻。性味:酸、凉。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去腐生肌。用于感冒咳嗽,支气管炎,跌打损伤;外用治痈疮肿毒,毒蛇咬伤。用法用量:0.5...
中药材“蘼芜”。别名:蕲莲、蘪芜(《尔雅》),薇芜(《本经》),江蒿(《上林赋》),芎藭苗(《别录》),川芎苗(《履巉岩本草》)。出处:《本经》。归经:《本草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