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萱草根”。别名:漏芦果、漏芦根果(《滇南本草》),地人参(《分类草药性》),黄花菜根(《山东中药》)。出处:《本草拾遗》。原形态:①萱草,又名:谖草(《...
中药材“萹蓄”。别名:扁蓄、大萹蓄、鸟蓼、扁竹、竹节草、猪牙草、道生草。性状:本品茎呈圆柱形而略扁,有分枝,长15~40cm,直径0。2~0。3cm。表面灰绿色...
中药材“萍蓬草子”。别名:水粟包(《纲目》),萍蓬子(姚可成《食物本草》)。出处:《纲目》。生境分布:生于池沼、河流等浅水中。分布华东、华南、西南、东北等地。原...
中药材“落地生根”。别名:打不死、脚目草。性味:淡、微酸、涩,凉。功能主治:解毒消肿,活血止痛,拔毒生肌。外用治痈疮肿毒,乳腺炎,丹毒,瘭疽,外伤出血,跌打损伤...
中药材“萍蓬草根”。别名:水栗子(《纲目》)。出处:《本草拾遗》。性味:甘,寒。 ①《本草拾遗》:
中药材“萝芙木”。性味:苦,寒。有小毒。功能主治:镇静,降压,活血止痛,清热解毒。用于高血压病,头痛,眩晕,失眠,高热不退;外用治跌打损伤,毒蛇咬伤。用法用量:...
中药材“落叶梅”。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长于山坡灌丛和林下潮湿处。 资源分布:分布于河北、山西、陕西等地。原形态:裸茎碎米荠 多年生草本,高615cm。全株无毛...
中药材“落地荷花”。别名:九头青、鲤鱼胆。出处:《浙江民间常用草药》。生境分布:生于山坡、丘陵地阴湿林下、林缘、裸岩旁及路边草丛中分布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广...
中药材“菾菜根”。别名:出莙荙儿、莙荙根(《饮膳正要》)。出处:《纲目》。生境分布:我国普遍栽培,以东北及内蒙古栽培较多。原形态:菾菜,又名:糖萝卜。 二年生或...
中药材“萤火”。别名:宵行(《诗经》),磷(《毛诗传》),丹鸟、丹良(《夏小正》),即照(《尔雅》),夜光(《本经》),夜照、景天、救火、据火、挟火(《吴普本草...
中药材“萝藦”。别名:白环藤、奶浆藤、天浆壳、婆婆针线包,青小布。性味:根:甘,温。 果壳:辛,温。 全草:甘、微辛,温。功能主治:根:补气益精。用于体质虚弱,...
中药材“萱藻”。别名:海麻线、海嘎、捞子筋、黄海菜、海菜管、海通草。出处:始载于《海藻药物》。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中潮带的岩石上或石沼中,也生长在高潮带石沼...
中药材“落葵”。别名:藤罗菜、藤七、红藤菜、藤菜、滑菜果、潺菜、寸金丹、胭脂菜、胭脂豆、软姜子、粘藤、白虎下须、猴子七。性味:甘、淡,凉。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接...
中药材“落地金钱”。别名:丝线串铜钱、一朵芙蓉花、锦地罗。性味:甘、微苦,凉。功能主治: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化痰消积。用于肠炎,痢疾,咽喉肿痛,肺热咳嗽,咯血,...
中药材“葛叶”。出处:《别录》。原形态:形态详
中药材“落霜红根”。出处:《福建中草药》。性味:甘苦,凉。功能主治:清热,凉血,解毒。治肺痈,汤火伤,疮疡溃烂。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2两。复方:①治肺痈:...
中药材“葛蕈”。别名:葛乳、葛花菜(《纲目》),葛菌、红血莲(《四川中药志》),螺丝起(《湖南药物志》)。出处:《纲目拾遗》。生境分布:寄生于林中木本植物的根上...
中药材“落葵子”。别名:落葵实。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000m以下地区。 资源分布:我国长江流域以南各地均有栽培,北方少见。原形态:一年生缠绕草本。全株...
中药材“葛藟根”。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500m以下的山地灌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及陕西、台湾等地。原形态:葛藟 木质藤本。枝条细长,...
中药材“葛根”。别名:葛藤、粉葛、干葛、葛麻藤。性状:野葛:呈纵切的长方形厚片或小方块,长5~35cm,厚0.5~1cm。外皮淡棕色,有纵皱纹,粗糙。切面黄白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