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蕺叶秋海棠”。别名:血染叶,七星花。出处:始载于《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500900m的林下阴湿石岩上。 资源分布:分布于四川...
中药材“薏苡根”。别名:打碗子根(《草木便方》),五谷根(《分类草药性》),尿珠根(成都《常用草药治疗手册》)。出处:《本经》。原形态:植物形态详
中药材“蕹菜”。别名:空心菜、藤藤菜、蕻菜。性味:甘、淡,凉。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尿,止血。用于食物中毒,黄藤、钩吻、砒霜、野菇中毒,小便不利,尿血,鼻衄,咳...
中药材“蕨麻草”。出处:出自《西藏常用中草药》。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5004100m的河岸、路边、山坡草地及草甸。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及四...
中药材“薅田藨”。别名:藨(《尔雅》),蛇泡竻、黑龙骨(《生草药性备要》),三月泡(《辰溪县志》),红梅消、红琐梅、过江龙、倒筑伞(《植物名实图考》),薅秧泡(...
中药材“薄叶黄芩”。生境分布:生态环境:散生于河岩或莎草沼泽草甸上。 资源分布:分布于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河北。原形态:薄叶黄芩,多年生草本,高约35cm。茎...
中药材“薜荔”。别名:木莲藤(《日华子本草》),辟萼(《质问本草》),石壁莲(《植物名汇》),木瓜藤、膨泡树、饼泡树、壁石虎、木壁莲(《中国树木分类学》),爬墙...
中药材“蕹菜根”。别名:瓮菜根(《分类草药性》)。出处:《民间常用草药汇编》。原形态:植物形态详
中药材“薄柱草”。别名:水泽兰、冷水草。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溪边或河旁岩石上。 资源分布:分布于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原形态:薄柱草 小草本。...
中药材“薄叶卷柏”。别名:地柏、岩卷柏、地柏桠。生境分布:长江以南各省。功能主治:活血调血,清热解毒。主治妇女月经不调,跌打损伤,并治小儿惊风,麻疹;外用治烫火...
中药材“薇籽”。别名:抱冬电(傣名)。出处:《云南思茅中草药选》。生境分布:生于路边、灌木丛中。分布云南。原形态:直立灌木,高1~2米。叶互生,长卵形,长6~1...
中药材“薏苡叶”。出处:《本草图经》。原形态:植物形态详
中药材“藏紫菀”。别名:青菀。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7004000m的高山针叶体外缘、灌丛及山坡草地或河滩草坝。 资源分布:分布于甘肃、青海、四川、云南...
中药材“藓生马先蒿”。别名:土人参。生境分布:陕西、甘肃、青海、山西、湖北。性味:甘、苦,温。功能主治:生津安神,强心。主治气血虚弱,虚痨多汗,虚脱衰竭。别名:...
中药材“薜荔根”。出处:《福建中草药》。性味:苦,平。功能主治:祛风除湿,舒筋通络。治头痛眩晕,关节风湿痛,产后风。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2两。出处:出自《...
中药材“藏丁香”。别名:石老虎、石参、叶子花、岩五加。出处:《植物名实图考》第二十九卷群芳类载有藏丁香,曰:
中药材“藏茄”。别名:樟柳柽、唐传那保(藏名)。出处:《陕甘宁肯中草药选》。生境分布:生于路旁、沟边、林下。分布青海、甘肃。四川、西藏。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5...
中药材“藁本”。别名:香藁本。性状:藁本:根茎呈不规则结节状圆柱形,稍扭曲,有分枝,长3~10cm,直径1~2cm。表面棕褐色或暗棕色,粗糙,有纵皱纹,上侧残留...
中药材“藏三七”。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3003300m的阔叶林或针阔叶混交林下。 资源分布:分布于西藏。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约40cm。茎有纵纹,无...
中药材“藏报春”。别名:年景花、大虎耳草。出处:藏报春之名始载于《植物名实图考》,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