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蔷薇枝”。出处:《纲目拾遗》。功能主治:《纲目拾遗》:
中药材“蔷薇露”。别名:阿刺吉(《群芳谱》),蔷薇花露(《新本草备要》)。出处:《纲目拾遗》。功能主治:①《群芳谱》:
中药材“蕨麻”。别名:人参果、莲菜花、延寿果。性味:甘,平。功能主治:补气血,健脾胃,生津止渴,利湿。用于病后贫血,营养不良,脾虚腹泻,风湿痹痛。用法用量:0....
中药材“蔓荆子”。别名:白背木耳、白背杨、水捻子、白布荆。性状:本品呈球形,直径4~6mm。表面灰黑色或黑褐色,被灰白色粉霜状茸毛,有纵向浅沟4条,顶端微凹,基...
中药材“蔷薇花”。别名:刺花(《纲目》),白残花(《药材资料汇编》),柴米米花(《江苏植药志》)。出处:《医林纂要》。生境分布:多生于路旁、田边或丘陵地的灌木丛...
中药材“蔊菜”。别名:野菜子、铁菜子、野油菜、干油菜、山芥菜、地豇豆。性味:甘、淡,凉。注意:蔊菜不能和黄荆叶同用,否则引起肢体麻木。功能主治:清热解毒,镇咳,...
中药材“蕗蕨”。出处:始载于《中国植物志》。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6001600m的山坡阔叶林中,附生树上或密林下溪边潮湿的岩石上。 资源分布:分布于西南...
中药材“蓼螺”。生境分布:生态环境:1.生活于潮间至低潮线下1.5m左右的岩石海底,或在河口附近有附着物的泥沙质海底,雌雄异体,410月为产卵其,。卵鞘筒状,黄...
中药材“蔓赤车”。别名:毛赤车、入脸麻、接骨仙子、鸡骨香、香蕉草、水靛青、水田草、川萃。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200m以下的沟边或林下。 资源分布:分布...
中药材“蔷薇根”。出处:《纲目》。化学成分:根含委陵菜酸。根皮含鞣质23.3%。鲜叶含维生素C_61.6毫克%。归经:入脾、胃经。 ①《纲目》:
中药材“蕉芋”。别名:姜芋、芭蕉芋、蕉藕、蕉芽、芭蕉芽、香珠。生境分布:全国各地常见栽培。原产美洲。原形态:蕉芋,多年生草本,高达3m。具块状根茎。茎紫色,直立...
中药材“蕤仁”。性状:本品呈类卵圆形,稍扁,长7~10mm,宽6~8mm,厚3~5mm。表面淡黄棕色或深棕色,有明显的网状沟纹,间有棕褐色果肉残留,顶端尖,两侧...
中药材“薄荷露”。出处:《纲目拾遗》。性味:《中国医学大辞典》:
中药材“薏苡仁”。别名:薏苡、苡米、薏仁米、沟子米。性状:本品呈宽卵形或长椭圆形,长4~8mm,宽3~6mm。表面乳白色,光滑,偶有残存的黄褐色种皮。一端钝圆,...
中药材“薄荷”。性状:本品茎呈方柱形,有对生分枝,长15~40cm,直径0.2~0.4cm;表面紫棕色或淡绿色,棱角处具茸毛,节间长2~5cm;质脆,断面白色,...
中药材“薄荷油”。出处:《重庆堂随笔》。性状:为无色至淡黄色或绿黄色的油状液体,具有纯馥的薄荷香气,带辛辣而清凉,有强烈的窜透性。在温度较低时有大量的无色晶体析...
中药材“薅田藨根”。别名:茅莓根(《福建中草药》)。出处:《福建民间草药》。化学成分:根含鞣质4.5%,糖2.3%,黄酮甙1.6%。性味:甘苦,平。 ①广州部队...
中药材“薄雪草”。别名:小毛香、火绒草、小白头翁、小毛草。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0003000m的山坡灌丛、草坡和林下。 资源分布:分布于山西、陕西、甘...
中药材“薄荷脑”。性状:本品为无色针状或棱柱状结晶或白色结晶性粉末;有薄荷的特殊香气,味初灼热后清凉;乙醇溶液显中性反应。 本品在乙醇、氯仿、乙醚、液状石蜡或挥...
中药材“薜瓣”。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300m左右的石灰山山坡林下。 资源分布:分布于广西等地。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长约65cm。茎渐升,下部伏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