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桄榔子”。出处:《开宝本草》。生境分布:生长于温湿地区的石灰岩山林中。也有栽培者。分布广东、广西、云南等地。产广东、广西等地。原形态:桄榔(《广志》),...
中药材“桐油”。别名:桐子油(《纲目》)。出处:《日华子本草》。毒性:桐油毒性较大,临床都作外用,禁忌内服。中毒者均系误食(将桐油误当一般食油烹调菜肴)所致。据...
中药材“桃花”。性味:苦,平。功能主治:泻下通便,利水消肿。用于水肿,腹水,便秘。用法用量:1~2钱。出处:《本经》。化学成分:桃花含山柰酚、香豆精。白桃花含三...
中药材“桑叶露”。别名:上清(《石药尔雅》)。出处:《纲目拾遗》。功能主治:《金氏药帖》:
中药材“桄榔面”。出处:《本草拾遗》。性味:《纲目》:
中药材“桃茎白皮”。别名:桃皮(《本草经集注》),桃树皮(孙思邀),桃白皮(《本草图经》)。出处:《别录》。化学成分:树皮含柚皮素、香橙素、桃甙元、桃甙、卅烷酸...
中药材“桃根”。别名:桃树根(《圣惠方》)。出处:《证类本草》。原形态:植物形态详
中药材“桃金娘花”。别名:岗棯花(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出处:《纲目拾遗》。原形态:植物形态详
中药材“桑枝”。性状:本品呈长圆柱形,少有分枝,长短不一,直径0.5~1.5cm。表面灰黄色或黄褐色,有多数黄褐色点状皮孔及细纵纹,并有灰白色略呈半圆形的叶痕和...
中药材“桃胶”。出处:《别录》。化学成分:树胶的主要组成为半乳糖、鼠李糖、α葡萄糖醛酸等。性味:《唐本草》:
中药材“桑叶汁”。别名:桑叶滋、桑脂、桑滋干(《纲目拾遗》)。出处:《别录》。性味:《纲目拾遗》:
中药材“桑寄生”。别名:寄生、桑上寄生。性状:本品茎枝呈圆柱形,长3~4cm,直径0。2~1cm;表面红褐色或灰褐色,细纵纹,并有多数细小凸起的棕色皮孔,嫩枝有...
中药材“桐子花”。出处:《重庆草药》。原形态:植物形态详
中药材“桑叶”。性状:本品多皱缩、破碎。完整者有柄,叶片展平后呈卵形或宽卵形,长8~15cm,宽7~13cm;先端渐尖,基部截形、圆形或心形,边缘有锯齿或钝锯齿...
中药材“桑沥”。别名:桑油(《万氏家抄方》)。出处:《纲目》。功能主治:《纲目》:
中药材“桑霜”。别名:木硇(《本草经疏》)。出处:《纲目》。功能主治:①《纲目》:
中药材“桑芽”。别名:女儿红、青桑头(《江苏植药志》)。出处:《江苏植药志》。生境分布:生于山坡向阳地。分布黄河流域、长江下游及东北。产江苏。原形态:茶条槭,又...
中药材“桦叶葡萄根皮”。别名:大血藤。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4702600m的山坡沟旁或灌木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陕西、甘肃、湖北、广西、贵州、西...
中药材“桔梗”。别名:包袱花、铃当花、道拉基。性状:本品呈圆柱形或略呈纺锤形,下部渐细,有的有分枝,略扭曲,长7~20cm,直径0.7~2cm。表面白色或淡黄白...
中药材“桑皮汁”。别名:桑汁、桑白汁(《肘后方》),桑木汁(《圣惠方》),桑皮中白汁(《本草图经》)。出处:《玉楸药解》。性味:《本草汇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