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柳根”。别名:杨柳须(《天宝本草》),水柳须(《中医药实验研究》),红龙须(《修订增补天宝本草》),分水翁(《民间常用草药汇编》),青龙须(《四川中药志...
中药材“柳花”。别名:杨花(《摘元方》),柳椹(《岣嵝神书》),柳蕊(《纲目拾遗》)。出处:《本经》。性味:苦,寒。 ①《本经》:
中药材“柴胡”。性状:北柴胡:呈圆柱形或长圆锥形,长6~15cm,直径0.3~0.8cm。根头膨大,顶端残留3~15个茎基或短纤维状叶基,下部分枝。表面黑褐色或...
中药材“柿花”。出处:《滇南本草》。原形态:形态详
中药材“柿叶”。出处:《滇南本草》。化学成分:含黄酮甙、鞣质、酚类、树脂、香豆精类化合物、还原糖、多糖、挥发油、有机酸(白桦脂酸、齐墩果酸、熊果酸)、叶绿素。黄...
中药材“柿寄生”。别名:万寿木寄生、樟本寄生、梨寄生、桑寄生、椰风、荷叶寄生、广丁香寄生、蚂蚱腿寄生、桐木寄生。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100m以下的平原...
中药材“柳絮”。别名:柳实(《本经》),柳子(《别录》)。出处:《本经》。性味:《本草别说》:
中药材“柿蒂”。性状:本品呈扁圆形,直径1.5~2.5cm。中央较厚,微隆起,有果实脱落后的圆形疤痕,边缘较薄,4裂,裂片多反卷,易碎;基部有果梗或圆孔状的果梗...
中药材“柿漆”。别名:柿涩(《药材资料汇编》)。出处:《纲目》。化学成分:含鞣质样物质柿漆酚,又含胆碱、乙酰胆碱。药理作用:从柿漆的提取物中,可得到胆碱及乙酰胆...
中药材“柳穿鱼”。性味:咸、苦,平。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尿。用于黄疸,小便不利;外用治痔疮。用法用量:2~3钱;外用适量煎水熏洗。出处:《内蒙古中草药》。生境...
中药材“柳白皮”。出处:《证类本草》。化学成分:含水杨甙及3.10~9.12%鞣质。药理作用:水杨甙有退热作用。参见
中药材“柿根”。别名:狐柿子根皮(《疡医准绳》),柿子根(《重庆草药》)。出处:《纲目》。原形态:植物形态详
中药材“柿皮”。出处:《滇南本草》。功能主治:贴疔疮、无名肿毒。出处:出自《滇南本草》。生境分布:多为栽培种。分布于华东、中南及辽宁、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台...
中药材“树头菜根”。出处:《云南思茅中草药选》。原形态:植物形态详
中药材“柽柳”。别名:柽(《诗经》),河柳(《毛诗传》),殷柽(《尔稚》郑玄注),雨师(陆玑《诗疏》),赤杨(崔豹《古今注》),人柳(《三辅旧事》),赤柽(《日...
中药材“树刁”。别名:生扯拢[四川]。性味:辛,平。功能主治:解毒消肿,止血。外用治外伤出血,痈疽疔毒,疥疮,头癣。用法用量:鲜品适量,捣烂敷患处。出处:《四川...
中药材“树舌”。别名:赤色老母菌、扁芝、梨菌、枫树芝、老母菌、扁蕈、白斑腐菌、木灵芝、树耳朵、老牛肝。出处:始载于《中国药用真菌》。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多种...
中药材“树头菜”。别名:四方灯盏。生境分布:台湾、福建、广东、广西。化学成分:果实含有多种生物碱,树皮含有皂甙。性味:苦,微寒。注意:孕妇忌服;忌与鸡肉汤同服。...
中药材“柿霜”。性味:甘,凉。功能主治:生津利咽,润肺止咳。用于口疮,咽喉痛,咽干咳嗽。用法用量:柿霜1~3钱。出处:《纲目》。性状:柿霜:为白色粉状,易潮解。...
中药材“树扁竹”。别名:石扁兰、燕尾扁竹兰、树竹、老鼠尾巴、鱼尾巴草、野扁竹、鸢尾叶莪白兰。性味:淡,凉。功能主治:理气消食,清热利尿,止咳止痛。用于消化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