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枸橘刺”。出处:《纲目》。功能主治:《纲目》:
中药材“枸橘叶”。别名:臭橘叶(《夏子益治奇疾方》)。出处:《纲目》。化学成分:叶含枳属甙、新枳属甙、柚皮甙和少量野漆树甙。花含枳属甙。性味:《纲目》:
中药材“枳茹”。别名:枳木皮屑(《本草图经》)。出处:《本草图经》。原形态:植物形态详
中药材“枸骨树皮”。出处:《本草拾遗》。原形态:形态详
中药材“枸橘核”。出处:《纲目》。化学成分:含柠檬烯0.09% 、欧芹属素乙0.02%和少量佛手柑内酯,以及蔗糖、β谷甾醇。还含脂肪油1.9%,其中的脂肪酸组成...
中药材“柏枝节”。出处:《唐本草》。化学成分:木材含挥发油,其中大部分是倍半萜醇,约占50%,中有雪松醇,韦得醇,α,β及γ叩巴萜醇,α异叩巴萜醇,α及β侧柏萜...
中药材“柏树叶”。出处:《分类草药性》。生境分布:生于山坡,公路旁、古墓和庙宇等处常栽培。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原形态:柏木,又名:香柏(《三辅旧事》),香扁柏...
中药材“枸橘”。别名:铁篱寨、臭橘、枸橘李、枳、臭杞。性味:辛、苦,温。功能主治:果:健胃消食,理气止痛。用于胃痛,消化不良,胸腹胀痛,便秘,子宫脱垂,脱肛,睾...
中药材“柄果槲寄生”。别名:有柄槲寄生、桂花寄生、油桐寄生、寄生茶、刀叶槲寄生。出处:始载于《海南植物志》。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001600m的山地常...
中药材“枸骨子”。别名:功劳子。性味:苦、涩,微温。功能主治:固涩下焦。用于白带过多,慢性腹泻。用法用量:果2~5钱。出处:《本经逢原》。生境分布:产浙江、江苏...
中药材“枸杞子”。性状:本品呈类纺锤形或椭圆形,长6~20mm,直径3~10mm。表面红色或暗红色,顶端有小凸起状的花柱痕,基部有白色的果梗痕。果皮柔韧,皱缩;...
中药材“枳椇根”。出处:姚可成《食物本草》。原形态:植物形态详
中药材“枳椇木皮”。出处:《唐本草》。原形态:植物形态详
中药材“柏子仁”。性状:本品呈长卵形或长椭圆形,长4~7mm,直径1.5~3mm。表面黄白色或淡黄棕色,外包膜质内种皮,顶端略尖,有深褐色的小点,基部钝圆。质软...
中药材“柏脂”。别名:柏油(《纲目拾遗》)。出处:《本草经集注》。性味:《草木便方》:
中药材“柘木白皮”。出处:《本草拾遗》。原形态:植物形态详
中药材“柚根”。别名:橙子树根(成都《常用草药治疗手册》)。出处:《民间常用草药汇编》。原形态:植物形态详
中药材“柑核”。出处:《本草图经》。归经:入心、肝。性味:苦,温,无毒。功能主治:主肾疰腰痛,膀胱气痛,小肠疝气,卵肿偏坠。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3钱;或研...
中药材“柚花”。别名:橘花(《广西中药志》)。出处:《纲目》。原形态:植物形态详
中药材“柔软石韦”。别名:石岩金(《峨嵋药植》),小经刀草、小石韦(《广西药植名录》)。出处:《峨嵋药植》。生境分布:生石上及树干上。分布我国西南、南部及浙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