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茶子”。别名:茶实(《续名家方选》)。出处:《纲目》。化学成分:种子含皂甙,水解得茶皂醇、茶皂醇B、茶皂醇C、茶皂醇D、茶皂醇E、山茶皂甙元B、山茶皂甙...
中药材“茯苓”。别名:茯苓个、茯苓皮、茯苓块、赤茯苓、白茯苓。性状:茯苓个:呈类球形、椭圆形、扁圆形或不规则团块,大小不一。外皮薄而粗糙,棕褐色至黑褐色,有明显...
中药材“茶叶”。别名:苦茶、槚(《尔雅》),荼、茗、荈(《尔雅》郭璞注),苦梌(《唐本草》),蔎(《茶经》)),腊茶(《圣济总录》),茶芽(《本草别说》),芽茶...
中药材“茴香茎叶”。别名:茴香菜(《千金·食治》),草蘹香(《本经逢原》),香丝菜(《植物名实图考》)。出处:《药性论》。化学成分:叶含抗坏血酸约123毫克%、...
中药材“茜草藤”。生境分布:茜草藤Herba Rubiae Cordifoliae产于四川、江苏、上海、浙江等地。自产自销。原形态:茜草,多年生攀援草本。根数条...
中药材“茯苓皮”。别名:苓皮(《四川中药志》)。出处:《纲目》。性状:茯苓皮多为长条状,大小不一,外面黑褐色或棕褐色,有疣状突起,内部白色或灰棕色。体软质松,具...
中药材“茨菇草”。别名:催生草、灵芝草、箭叶大油芒。生境分布:宁夏、云南。性味:淡,平。功能主治:止血,催产。主治难产,月经过多,胸闷气胀,阳痿。用法用量:0....
中药材“茖葱”。别名:格葱(《千金·食治》),山葱(《唐本草》),隔葱、鹿耳葱(《救荒本草》)。出处:《唐本草》。生境分布:生于山野林荫、草甸。分布于东北、华北...
中药材“茜草”。别名:锯锯藤、拉拉秧、活血草、红茜草、四轮车、挂拉豆、红线草、小血藤、血见愁。性状:本品根茎呈结节状,丛生粗细不等的根。根呈圆柱形,略弯曲,长1...
中药材“茭白”。别名:出隧、蘧蔬(《尔雅》),绿节(《西京杂记》),菰菜、茭首(孟诜),菰首(《本草拾遗》),菰笋、菰手、茭笋(《本草图经》),茭粑(《纲目》)...
中药材“茵芋”。别名:黄山桂。生境分布:东南沿海各省至湖南、湖北、广西、贵州。毒性:茵芋的果和叶均有毒,尤以叶为剧。误食少量引起轻度痉挛,大量引起血压下降,心肌...
中药材“茶树根”。出处:《纲目拾遗》。化学成分:新鲜根含水苏糖、棉子糖、蔗糖、葡萄糖、果糖等糖类,并含少量多酚化合物(黄烷醇等)。叶、枝、茎都含黄烷醇与咖啡碱,...
中药材“茺蔚子”。性状:本品呈三棱形,长2~3mm,宽约1.5mm。表面灰棕色至灰褐色,有深色斑点,一端稍宽,平截状,另一端渐窄而钝尖。果皮薄,子叶类白色,富油...
中药材“草果药”。别名:野姜、独叶台、四合红、草果(《云南中草药》)。出处:《滇南本草》。生境分布:生于山坡阴湿处。分布四川、云南等地。原形态:草果药,又名:良...
中药材“茸草”。别名:菱登草。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2002600m的干山坡、岩缝及墙缝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原形态...
中药材“茼蒿”。别名:同蒿(《嘉佑本草》),蓬蒿(《饮膳正要》),同蒿菜(《滇南本草》),蓬蒿菜(《本草从新》),蒿菜(《得配本草》),菊花菜(《植物名实图考》...
中药材“茶油粑”。别名:枯饼、茶枯、茶麸、茶子饼、茶子麸、茶油麸。生境分布:我国长江流域及以南各地广泛栽培,为重要的木本油科植物。原形态:油茶 常绿灌木或小乔木...
中药材“茶油”。性状:本品为淡黄色的澄清液体。本品在氯仿、乙醚或二硫化碳中易溶,在乙醇中微溶。相对密度在25℃时应为0.909~0.915(附录ⅦA)。折光率在...
中药材“草柏枝”。别名:松叶接骨草、松叶蒿、蜈蚣草。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养心安神,止痛。用于心脏衰弱,心悸,咳嗽,痰中带血,咽喉肿痛,骨折;外用治蛇、犬咬伤。用...
中药材“荆芥根”。出处:《纲目》。功能主治:治吐血,牙痛,瘰疬。复方:①治吐血不止:荆芥连根,洗,捣汁半盏服;干穗为末亦可。(《经验方》) ②治风热牙痛:荆芥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