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脆蛇”。别名:碎蛇、银蛇。炮制:放入瓦缸中用酒醉死,或放在锅内用微火烧死,取出将头朝内,尾朝外,盘成圆盘状,以竹签插住,即时微火炕干。性味:甘、咸,温。...
中药材“胡颓子根”。别名:牛奶根(《分类草药性》),贯榨根(《浙江民间草药》),叶刺头(《泉州本草》)。出处:《本草拾遗》。性状:干燥根呈圆柱形,弯曲,一般多截...
中药材“胭脂花”。出处:始载于《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亚高山草甸上或山地林下、林绿及潮湿腐殖质丰富的地方。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内蒙古、...
中药材“腐婢根”。出处:《湖南药物志》。性味:《福建中草药》:
中药材“胭脂木”。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气候温暖、潮湿、土壤疏松、富有含腐质的土壤。 资源分布:台湾、广东、广西、云南等地有栽培。原形态: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
中药材“腰子草”。别名:双肾草、肾囊草、秤砣草、蛇尾草、蛇含草、鸡心贝母、人头七。出处:始载于《新华本草纲要》。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山坡草地。 资源分布:分...
中药材“腥藤”。别名:赤苍藤、土白芍、假黄藤。生境分布:广西、广东、云南、贵州。性味:微苦,平。功能主治:清热利尿。主治肝炎,肠炎,尿道炎,急性肾炎,小便不利。...
中药材“脾寒草”。出处:《中国药植图鉴》。生境分布:生于路边荒野。分布华东各地。原形态:一年或二年生草本,全体具细软毛。茎直立,或下部略偃伏,高10~30厘米。...
中药材“腐婢”。出处:《本草经集注》。生境分布:生长于山地、路边。分布安徽、浙江、江苏、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原形态:豆腐木,又名...
中药材“脉果漆”。别名:泌脂藤、大飞天蜈蚣、退黄藤、肥力漆、红根叶、追风藤。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石山灌木丛或密林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广东、广西、贵州、云南...
中药材“脐带”。别名:坎炁。生境分布:全国各地。规格:凡风寒痰喘或胃弱者忌服。注意:2~6分(1~3具);外用酌量。功能主治:微咸,温。用法用量:纳肾气,定喘咳...
中药材“脆骨风”。别名:碎骨风、吊钟花、鸡白柴、茶条树、羊脆骨、青皮木。生境分布:长江以南各地。性味:甘、淡、微涩,平。功能主治:散瘀,消肿止痛。主治急性风湿性...
中药材“臭威灵”。别名:大叶兔耳风、威灵仙[云南]。性味:甘、辛,温。功能主治:润肺止咳,解毒止痛。用于肺结核,支气管炎,咯血,偏头痛;外用治狂犬咬伤。用法用量...
中药材“臭灵丹”。别名:鹿耳林、大黑药。性味:苦、辛,寒。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肿。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中暑,口腔炎,扁桃体炎,咽喉炎,腮腺炎,中耳炎,支气...
中药材“膜缘木香”。别名:理木香、青木香。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30004100m的山谷及山坡、草甸、藻丛、林缘或针叶林下或石缝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四川...
中药材“自扣草”。别名:鹿蹄草、鹿啼草、自蔻草、小回回蒜、假芹菜、千里光、自灸草、野芹菜、点草、田芹菜。出处:出自《生草药性备要》。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平原...
中药材“臭李皮”。别名:鼠李皮。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800m以下的山坡林下,灌丛或林缘和沟边阴湿处。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及河北、山西。原形态:达乌里...
中药材“自消容”。别名:十字珍珠草(《本草求原》),自消融、通心草、大金不换(《岭南采药录》),通心蓉(《广东中药》)。出处:《生草药性备要》。生境分布:我国南...
中药材“臭樟”。别名:樟木果、朋麻醒[傣]、樟脑树。性味:辛,温。功能主治:祛风散寒,理气止痛。用于感冒,中暑,支气管炎,食滞气胀,胃痛,腹泻胀痛,风湿关节痛。...
中药材“臭李子”。别名:老鸹眼、老乌眼。出处:过去曾将《本经》所载鼠李考证为本品,然根据植物分布,《本经》等诸家本草所载鼠李并非本种,当为鼠李科植物冻绿 R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