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芜荑”。别名:臭芜荑、黄榆、毛榆、山榆。性状:药材呈扁平方块状。表面棕黄色或棕褐色,有多数孔洞和孔隙,杂有多数纤维及种子。质地松脆而粗糙,易起层剥离。具...
中药材“芦根”。别名:苇根、芦头。性状:鲜芦根:呈长圆柱形,有的略扁,长短不一,直径1~2cm。表面黄白色,有光泽,外皮疏松可剥离,节呈环状,有残根及芽痕。体轻...
中药材“芦子藤”。别名:叶子兰、芦子兰(《云南中草药》),苎叶蒌、野胡椒(《广西药植名录》),大麻疙瘩(《云南思茅中草药选》)。出处:《云南中草药》。生境分布:...
中药材“芡实叶”。别名:鸡头盘(《本草图经》),刺荷叶(《民间常用草药汇编》)。出处:《纲目》。功能主治:治胞衣不下,吐血。 ①《随息居饮食谱》:
中药材“芥蓝”。别名:芥蓝菜、芥兰。生境分布:生态环境:常生于向阳排水良好、肥沃而疏松的土壤。 资源分布:为国原产,为华南地区普遍栽培的冬春季蔬菜之一。原形态:...
中药材“芙蓉花”。功能主治:对于一切疮痈肿毒、乳痈等症,初起外用,能消肿止痛;已成者内服,有排脓之功。有可治肺痈,单用鲜花一至二两(干花减半),水煎,加冰糖五钱...
中药材“芥子”。别名:白芥子、黄芥子、芥菜子、青菜子。性状:白芥子:呈球形,直径1.5~2.5mm。表面灰白色至淡黄色。具细微的网纹,有明显的点状种脐。种皮薄而...
中药材“芜菁子”。别名:蔓菁子(《千金方》)。出处:《别录》。原形态:植物形态详
中药材“芜菁花”。出处:《证类本草》。原形态:植物形态详
中药材“芡实茎”。别名:花耿(《本草图经》),鸡头菜(《纲目》)。出处:《纲目》。性味:《纲目》:
中药材“芡实根”。别名:役菜(《食性本草》)。出处:《纲目》。性味:①《纲目》:
中药材“芦山藤”。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溪边林下;茎攀援树上。 资源分布:分布于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原形态:岩穴千里光 攀援藤本。茎牵绕,木质,直径达...
中药材“芭茅”。别名:竿青、竿芒。出处:本品《纲目》始载之,在“白茅”条下云:“芭茅丛生,叶大如蒲,长六七尺,有二种,即芒也。”又云:“五月抽短茎,开花如芒也。...
中药材“芦茎”。别名:苇茎(《千金方》),嫩芦梗(《现代实用中药》)。出处:《唐本草》。化学成分:含纤维素38.64~40.98%,戊聚糖17.27~19.66...
中药材“芦荟”。性状:库拉索芦荟:呈不规则块状,常破裂为多角形,大小不一。表面呈暗红褐色或深褐色,无光泽。体轻,质硬,不易破碎,断面粗糙或显麻纹。富吸湿性。有特...
中药材“芫荽茎”。别名:芫荽棋。原形态: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30100cm。全株无毛,有强烈香气。根细长,有多数纤细的支根。茎直立,多分枝,有务纹。基生叶一至...
中药材“芦笋”。别名:芦尖(《要药分剂》)。出处:《本草图经》。性味:①《本草图经》:
中药材“芨芨草花”。别名:芨芨花。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9004500m之间的微碱性的草滩及沙土山坡上。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等地。原形态:多...
中药材“芫花”。别名:南芫花、芫花条、药鱼草、莞花、头痛花、闷头花、老鼠花、癞头花、金腰带、浮胀草[根皮]。性状:本品常3~7朵簇生于短花轴上,基部有苞片1~2...
中药材“芭茅果”。别名:牛草果、苦芦骨。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山坡、草地及河边。 资源分布: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等地。原形态:芭茅 多年生草本。通常有根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