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测试”。出处:出自《中国药植图鉴》。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低海拔地区田野、荒地。 资源分布:分布于我国华北及其以南至台湾、广东、海南等地。原形态:白花...
中药材“浙地黄”。别名:鲜生地。生境分布:浙江。性味:甘、苦,寒。功能主治:清热,凉血。 鼻衄,热病口干。0.4~1两。 并外用治中耳炎:鲜生地捣汁滴耳。别名:...
中药材“洋地黄”。别名:毛地黄。生境分布:上海、浙江、北京等地有栽培。化学成分:含强心甙类:①洋地黄毒甙(digitoxin,C41H64O13),又称地芰毒甙...
中药材“泽藓”。别名:阴阳草、旱青苔(陕西)。出处:始载于《新华本草纲要》。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沼泽地、潮湿草原或流水、滴水石上。春季至秋季习见。 资源分布...
中药材“浆包藤”。别名:大果链珠藤。生境分布:云南。性味:苦、涩,平。有小毒。注意:孕妇忌服。功能主治:清热解毒。主治疟疾。用法用量:1~2钱,用酒少量,泡1刻...
中药材“洋草果”。生境分布:生态环境:喜生于碱土了上。 资源分布:我国华南至西南均有栽培。原产澳大利亚。原形态:大乔木,高约25m。树皮平滑,暗灰色,片状脱落;...
中药材“洋蓍草”。别名:锯草(《中国药植图鉴》),蜈蚣蒿、一苗蒿(《陕西中草药》)。出处:《中国药植图鉴》。生境分布:生于河岸砂质或石质地带.分布东北、华北等地...
中药材“泽泻实”。出处:《别录》。原形态:植物形态详
中药材“流苏子根”。别名:癞蜗藤、小青藤、牛老药藤。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山坡疏林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各地。原形态:流苏子 藤本或攀援灌木,...
中药材“浙贝母”。别名:浙贝、大贝、象贝、元宝贝、珠贝。性状:大贝:为鳞茎外层的单瓣鳞叶,略呈新月形,高1~2cm,直径2~3.5cm。外表面类白色至淡黄色,内...
中药材“洋鸭”。别名:麝香鸭、旱鸭(《生物学通报》(1):23,1956)。出处:《纲目拾遗》。生境分布:原产于中美和南美。我国已有引入,现南方各省,如浙江、湖...
中药材“洋虫”。别名:九龙虫(《纲目拾遗》)。出处:《药性考》。生境分布:分布菲律宾、越南、印度尼西亚、南太平洋菲吉群岛及我国海南。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地有...
中药材“洋白蜡树”。出处:始载于《华北经济植物志要》。生境分布:道旁或庭园栽培。分布于沈阳、北京、天津、西安、乌鲁木齐等地。原形态:落叶乔木,高1020m。树皮...
中药材“海南粗榧”。出处:始载于《新华本草纲要》。生境分布:生态环境:散生于海拔1100m的以下,南亚热带山地雨林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云南、...
中药材“海州骨碎补”。别名:毛姜、铜丝草、石灵芝、申姜。生境分布:生态环境:附生于海拔200700m的山地石上。 资源分布:分布于辽宁、山东、江苏、台湾等地。原...
中药材“海南蒟”。别名:山胡椒。性味:辛,热。功能主治:祛风除湿,健胃止痛。用于风湿关节痛,消化不良,胃痛,腹胀;外用治慢性溃疡,湿疹。用法用量:3~5钱,水煎...
中药材“海底柏”。别名:红珊瑚。生境分布:生态环境:1.栖息于水深520m的坚硬基底或从珊瑚礁岩缝中长出。群体的分枝平面与水流方向相垂直。,本种是热带性种,尤其...
中药材“海南茄”。别名:金耳环、耳环锤。生境分布:广西。性味:微苦,凉。有小毒。功能主治:凉血散瘀,消肿止痛。主治急性扁桃体炎,咽喉炎。用法用量:根1~2两,水...
中药材“浮尸草”。性味:甘,温。功能主治:补虚,敛汗,止血。用于久病体虚,阴虚盗汗,血崩。用法用量:1~3两。出处:始载于《四川中药志》。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
中药材“海仙花”。别名:三台花、三台红花、楼台草、古木草。出处:本品载于清代《植物名实图考》,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