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条叶垂头菊”。别名:线叶点头菊。生境分布:青海、甘肃、四川。性味:苦,寒。功能主治:清热消肿。主治高热症引起的急惊痉挛,神志昏迷。用法用量:2~4钱。别...
中药材“杜鹃花”。别名:红踯躅(《洛阳花木记》),山踯躅、山石榴、映山红(《纲目》),艳山红(《分类草药性》),艳山花、山归来(《贵州民间方药集》),满山红、清...
中药材“杧果叶”。出处:《岭南采药录》。化学成分:含抗坏血酸237毫克%、鞣质11.73%、杧果甙6.9%(以干叶计算);尚含树脂、氢氰酸,萧酮类等。药理作用:...
中药材“杨树花”。生境分布:生态环境:1.喜生于海拔1500m以下的温和平原地区,亦有栽培。 2.喜生于温暖湿润的地区。 资源分布:1.分布于辽宁、河北、山西、...
中药材“杜鹃花果实”。别名:映山红子。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丘陵山地或平地,疏灌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长江流或以南各地,东至台湾,西到四川、云南。原形态:落...
中药材“杠香藤”。别名:木贼枫藤(《浙扛天目山药植志》),万刺藤、犁头枫(金华《常用中草药单方验方选编》),黄豆树(《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出处:金华《常用中草...
中药材“条参”。别名:雪条参、红条参。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34003900m的高山、草地或石坡。 资源分布:分布于四川、云南、西藏等地。原形态:伞状绢毛...
中药材“杜鹃”。别名:杜鹃花、红杜鹃、映山红、艳山红、艳山花、清明花。性味:根:酸、涩,温。有毒。 叶、花:甘、酸,平。注意:孕妇忌服。功能主治:根:祛风湿,活...
中药材“杨栌耳”。别名:杨庐耳(《政和本草》)。出处:《本草拾遗》。原形态:植物形态参见
中药材“杜鹃花根”。别名:翻山虎、搜山虎(汪连仕《采药书》)。出处:《浙江民间常用草药》。化学成分:根皮含鞣质7%。性味:酸甘,温。 ①《分类草药性》:
中药材“杨梅核仁”。出处:《纲目》。原形态:植物形态详
中药材“杨梅叶蚊母树根”。出处:始载于《中国植物志》。生境分布:生态环境:多生于亚热带常绿林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四川、贵州...
中药材“杜茎山”。别名:踏天桥、山茄子[江西南丰]。性味:苦,寒。功能主治:祛风利尿,止血,消肿。 根:头痛,腰痛,水肿,腹水; 叶:外用治创伤出血。用法用量:...
中药材“杧果”。别名:马蒙、莽果、麻蒙果。性味:酸、甘,平。注意:(1)有谓果皮峻泻,利尿杀虫;可治便秘,小便不利。树干二重皮治腹股沟肿痛。功能主治:果、果核:...
中药材“松木皮”。别名:赤松皮(《千金方》),赤龙鳞(《永类钤方》),赤龙皮(《纲目》)。出处:《纲目》。化学成分:含鞣质。功能主治:去风,胜湿,祛瘀,敛疮。治...
中药材“松油”。别名:松脂(《唐本草》),沥油(《纲目拾遗》)。出处:《纲目拾遗》。功能主治:《纲目拾遗》:
中药材“松寄生”。别名:松上寄生。出处:松寄生之名始载于《生草药性备要》。《纲目拾遗》所载之松上寄生,其原植物很可能包括本品。今有人考《植物名实图考》之柏寄生为...
中药材“松萝”。别名:树挂、云雾草、海风藤[西北、中南、西南]、金线草、老君须。性味:甘,平。有小毒。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止咳化痰。用于肺结核(多用松萝酸的钠盐...
中药材“松叶防风花”。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2080cm。全株光滑无毛。根圆柱形,不分枝或12分枝,灰褐色,表面不平整,味略甜,根颈粗短,残留众多短小叶鞘纤维。...
中药材“松叶”。别名:猪鬃松叶(《圣惠方》),松毛(《简便单方》),山松须(《生草药性备要》),松针(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出处:《本草经集注》。性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