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松毛火绒草”。别名:小地松、白茵陈、二轮蒿。出处:始载于《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0002500m的干燥草坡、开旷草地、针叶林...
中药材“松叶防风叶”。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2080cm。全株光滑无毛。根圆柱形,不分枝或12分枝,灰褐色,表面不平整,味略甜,根颈粗短,残留众多短小叶鞘纤维。...
中药材“松球”。别名:松实(《别录》),松元(《重庆草药》)。出处:《纲目拾遗》。化学成分:种仁含蛋白质15.3%,脂肪63%,碳水化物13%。性味:《别录》:
中药材“松根”。出处:《本草经集注》。性味:《日华子本草》:
中药材“松橄榄”。别名:树疙瘩、荷色菌、木鱼菌、香木菌、香木兰。出处:始载于《新华本草纲要》。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针叶树树干上,也生于阔叶树上。 资源分布:...
中药材“松花”。别名:松黄、松粉、松花粉。出处:松花,始载于《新修本草》,谓:“松花名松黄,拂取似蒲黄正尔。”1.《本草图经》谓:“其花上黄粉名松黄,山人及时拂...
中药材“松打七”。生境分布:云南。性味:苦、涩,平。功能主治:祛风除湿,舒筋活络。主治咳嗽,痰多,风湿痛,腹泻,内外伤出血,跌打扭伤。用法用量:配方用,3~5钱...
中药材“松节油”。性状:本品为无色至微黄色的澄清液体;臭特异;久贮或暴露空气中,臭渐增强,色渐变黄;本品易燃,燃烧时发生浓烟。 本品在乙醇中易溶,与氯仿、乙醚或...
中药材“杯苋根”。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山坡灌丛或小河边。 资源分布:分布于华南及台湾、云南等地。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3050cm。根细长。茎上升或直立,钝...
中药材“杯苋”。别名:蛇见怕(《海南植物志》),镜而草、蛇惊慌、细叶蛇总管、拔子弹草(《海南岛常用中草药手册》)。出处:《海南岛常用中草药手册》。生境分布:生于...
中药材“松笔头”。别名:松树蕊(《滇南本草》),松木笔(广西)。出处:《滇南本草》。原形态:植物形态详
中药材“杭州荠薴”。出处:始载于《中国植物志》。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山坡、路旁。 资源分布:分布于浙江杭州。原形态:杭州荠薴,一年生草本,高5060cm。茎...
中药材“松节”。性味:苦,温。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活络止痛。用于风湿关节痛,腰腿痛,大骨节病,跌打肿痛。用法用量:0.5~1两。别名:黄松木节(《圣惠方》),油...
中药材“松下兰”。别名:土花、地花。出处:始载于《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7003650m的山地阔叶林或针阔叶混交林下。 资源分布:分...
中药材“松蕈”。出处:《纲目》。生境分布:夏、秋季生于松林地上。原形态:菌盖初为半球状,次第开展,终成伞状,灰褐色或淡黑褐色,径可达12~15厘米。菌褶白色,与...
中药材“枇杷叶”。别名:卢橘。性状:本品呈长圆形或倒卵形,长12~30cm,宽4~9cm。先端尖,基部楔形,边缘有疏锯齿,近基部全缘。上表面灰绿色、黄棕色或红棕...
中药材“枇杷叶露”。别名:枇杷露(《生草药性备要》)。出处:《纲目拾遗》。性味:①《生草药性备要》:
中药材“板蓝根”。别名:大蓝根、大青根。性状:本品呈圆柱形,稍扭曲,长10~20cm,直径0.5~1cm。表面淡灰黄色或淡棕黄色,有纵皱纹及支根痕,皮孔横长。根...
中药材“枇杷根”。出处:《四川中药志》。性味:《四川中药志》:
中药材“林檎”。别名:来禽(《王右军帖》),文林果、朱柰、五色林檎、联珠果(《治闻记》),花红果(《滇南本草》),花红、沙果(《品汇精要》),林禽(宁原《食鉴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