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象皮木”。别名:凳板风(《陆川本草》),英台木、九度叶、金瓜南木皮(《广西药植名录》),鸭脚树、大树将军、肥猪菜、灯台树(《云南中草药》),大枯树、大树...
中药材“豆黄”。别名:大豆黄(《干金方》)。出处:《食疗本草》。性味:《纲目》:
中药材“豆腐皮”。别名:豆腐衣(《刘羽仪经验方》)。出处:《纲目》。性味:甘淡,平。 ①《医林纂要》:
中药材“豌豆七”。别名:白三七[陕西]、还阳参、三匹七、打不死、一代宗、接骨丹、三步接骨丹、姜皮矮陀陀、玉蝴蝶[云南昆明]。性味:苦、涩,凉。功能主治:止泻痢,...
中药材“豌豆七根”。别名:白三七根。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0003300m的山坡沟边阴湿岩石上或林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陕西、甘肃、河南、湖北、四川等地...
中药材“象头花”。别名:红南星、母猪半夏、大半夏、独叶半夏、小独脚莲。性味:辛,温。有大毒。功能主治:散瘀解毒,消肿止痛。用于胃痛,乳腺炎,疮疖肿毒,颈淋巴结结...
中药材“豇豆根”。出处:《滇南本草》。功能主治:健脾益气,消食 治食积,脾胃虚弱,淋浊,痔血,疔疮。 ①《滇南本草》:
中药材“豚卵”。别名:豚颠(《本经》),猪石子(《济生方》),猪睾丸(《本草蒙筌》)。出处:《本经》。原形态:动物形态详
中药材“象胆”。出处:《雷公炮炙论》。原形态:动物形态详
中药材“豆麻”。别名:麻风草、广西艾麻。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001100m的山坡疏林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广西西南部。原形态:灌木或半灌木,高12m。...
中药材“象皮”。炮制:象皮粉:先将滑石粉放锅内加热,倒入象皮,烫至鼓起并呈焦黄色时,取出,筛去滑石,放凉,碾成细粉即得。性味:甘、咸,温。功能主治:生肌,敛疮。...
中药材“象肉”。出处:《本草拾遗》。原形态:动物形态详
中药材“豺肉”。出处:《食疗本草》。性味:甘酸,温。 ①《食疗本草》:
中药材“豨莶”。别名:稀莶草(《海上方》),火莶、猪膏莓、虎膏、狗膏、火枚草(《唐本草》),猪膏草(《本草拾遗》),粘糊菜(《救荒本草》),希仙、虎莶(《纲目》...
中药材“豹皮樟”。别名:扬子木姜子、剥皮枫、花壳柴。出处:始载于《中国植物志》。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900m以下的山地杂木林或林缘及旷野、沟边。 资源分...
中药材“豺皮樟”。别名:大灰木、百叶仔、白柴、香叶子。性味:辛,温。功能主治:祛风除湿,行气止痛,活血通经。用于风湿性关节炎,腰腿痛,跌打损伤,痛经,胃痛,腹泻...
中药材“豨仙草”。别名:豨莶草、蘅签草、野苏子、香苏。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约3500m的草地上。 资源分布:分布于云南西北部。原形态:丽法糙苏,多年生草...
中药材“豹皮菇”。别名:豹皮香菇、白香菇。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针叶树的腐木上,夏、秋季近丛生。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及河北、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江西、福...
中药材“豨莶根”。出处:《滇南本草》。原形态:植物形态详
中药材“豹骨”。别名:川四腿、金钱豹骨。归经:归肝、肾经。性味:甘、辛,温。功能主治:祛风通络,强筋健骨。用于风湿痹痛,脚膝酸软。用法用量:3~6钱,入丸剂或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