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百草霜”。别名:锅底灰、锅烟子。性状:为乌黑色粉末或结成小颗粒,手捻即为细末。质轻细,似霜,随风可以飞扬,入水则漂浮而分散。无臭,无味。性味:辛,温。功...
中药材“百眼藤”。别名:爬山虎、咸鱼头、五眼子、泥藤草、大甘草、小叶羊角藤。性味:甘,凉。功能主治:清热利湿,化痰止咳,散瘀止痛。用于感冒咳嗽,支气管炎,百日咳...
中药材“百日草”。生境分布:长江流域各省有栽培。功能主治:清热利尿。主治痢疾,淋症,乳头痈。用法用量:0.5~1两;外用鲜品适量,捣敷患处。别名:十姊妹、火毡花...
中药材“百舌鸟”。别名:反舌、反舌鸟(《易通卦验》),交啄(《春秋保干图》),牛屎八哥(《纲目》),牛屎了(《本草求原》),乌鸫(《脊椎动物分类学》),乌鴶(《...
中药材“百花锦蛇”。别名:金钱白花蛇[广西]。注意:阴虚血少、内热生风者慎用。功能主治:搜风胜湿,定搐搦,强腰膝。用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筋脉拘急,湿痹不仁、骨...
中药材“皂荚”。别名:鸡栖子(《广志》),皂角(《肘后方》),大皂荚(《千金方》),长皂荚(《本草图经》),悬刀(《外丹本草》),长皂角(《仁斋直指方》),大皂...
中药材“百部还魂”。别名:还魂草(《广西中药志》),狗笠耳(《广西药植名录》)。出处:《广西中药志》。生境分布:分布西南及南部。原形态:蔓生草本,全株有腥味,光...
中药材“百步还阳丹”。别名:鸟巢兰。性味:甘,平。功能主治:强心兴奋,活血散瘀。用于外伤性昏迷,跌打损伤,骨折。用法用量:0.5~1钱,研粉,温开水冲服;外用适...
中药材“百脉根”。别名:黄花草、牛角花、黄瓜草、小花生藤、地羊鹊、斑鸠窝。性味:辛,平。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止咳平喘。用于风热咳嗽,咽炎,扁桃体炎,胃中痞满疼痛...
中药材“百足藤”。别名:神仙对坐草、石上蜈蚣、飞天蜈蚣、百足草、铁斑鸠、巴岩姜、姜藤、天蜈蚣、土石蜈蚣、雄鸡尾、细蜈蚣草、蜈蚣草、石蜈蚣、下山蜈蚣。出处:始载于...
中药材“百齿卫矛”。别名:扶芳木、竹叶青、山杜仲。出处:始载于《四川植物志》。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山中杂木林、竹林等处。 资源分布:分布于湖南、四川、贵州、...
中药材“百解马兜铃”。别名:白金果榄、山总管、百解薯。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山谷林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广东、广西和云南。原形态:香港马兜铃 木质藤本;嫩枝绿...
中药材“皮哨子”。别名:无患子(《滇南本草》整理本),油患子(四川)。出处:《滇南本草》。生境分布:生于密林、沟谷、田边或疏林中。分布云南、四川等地。原形态:落...
中药材“皂荚子”。别名:皂角子(《千金方》),皂子、皂儿(《博济方》),皂角核(《妇人良方》)。出处:《雷公炮炙论》。原形态:植物形态详
中药材“皂角刺”。别名:天丁、皂丁。性状:本品为主刺及1~2次分枝的棘刺。主刺长3~15cm或更长,直径0.3~1cm;分枝刺长1~6cm,刺端锐尖。表面紫棕色...
中药材“益母草花”。出处:《纲目》。生境分布:主产江苏、安徽等地。原形态:植物形态详
中药材“盐肤子”。别名:盐麸子、叛奴盐、盐梅子、木附子、盐肤木子、假五味子、油盐果、乌酸桃、红叶桃、红盐果、盐酸果、盐酸白。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3502...
中药材“益智仁”。别名:益智子(《开宝本草》),摘艼子(《中药材手册》)。出处:《得配本草》。生境分布:生长于阴湿林下。分布海南及广东南部。主产广东。原形态:益...
中药材“盐匏藤”。别名:咸匏藤、沉匏、补阳丹。生境分布:福建、湖北、湖南、四川。性味:酸、微甘,温。功能主治:温下焦,祛寒湿。主治小便失禁,外感风寒。用法用量:...
中药材“皱叶狗尾草”。别名:马草、烂衣草。生境分布:长江流域以南各省区。功能主治:解毒杀虫,驱风。主治铜钱癣,丹毒。用法用量: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别名:烂衣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