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白萆薢”。别名:刺萆薢。性味:辛、微苦,平。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清热利尿。用于风湿筋骨疼痛,肠炎,痢疾,膀胱炎,小便不利。用法用量:3~5钱。出处:《昆...
中药材“白苏叶”。别名:荏叶(《别录》)。出处:《本草图经》。化学成分:叶含挥发油,主为紫苏酮。归经:《本草汇言》:
中药材“白草”。别名:倒生草、白花草。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8004600m的山坡和较干燥之处。 资源分布: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
中药材“白苋”。别名:糠苋,细苋(《别录》),野苋、猪苋(《本草图经》),假苋菜(《广州植物志》),绿苋(《拉汉种子植物名称》)。出处:《别录》。生境分布:生田...
中药材“白蓝翠雀花”。出处:始载于《中国植物志》。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36004700m的山地草坡或林下。 资源分布:分布于甘肃、青海、四川、西藏。原形...
中药材“白苏梗”。出处:《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生境分布:产江苏、安徽、四川、云南等地。性状:干燥的茎,叶片大多脱落,常带有果穗。茎圆角四方形,四边有槽,表面黄...
中药材“白蒿”。别名:蘩(《诗经》),皤蒿(《毛诗传》),由胡、蘩母、旁勃(《夏小正传》),白艾蒿(《僧深集方》),蓬蒿(《开宝本草》)。出处:《本经》。生境分...
中药材“白蔻”。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山地、路边和草丛等潮湿之地。 资源分布:分布于广西等地。原形态:滑叶山姜,多年生直立草本。茎较粗壮。叶柄长36cm;叶舌...
中药材“白药子”。别名:白药脂、盘花地不容、山乌龟、金线吊乌龟[广东、湖南]、金线吊葫芦[江西]、金丝吊鳖。性味:苦,寒。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散瘀消肿...
中药材“白苣”。别名:生菜(《千金·食治》),石苣(《纲目》),千层剥(《植物名实图考》)。出处:《千金·食治》。原形态:植物形态详
中药材“白茅根”。别名:丝茅草、茅草、白茅草、茅草根。性状:本品呈长圆柱形,长30~60cm,直径0.2~0.4cm。表面黄白色或淡黄色,微有光泽,具纵皱纹,节...
中药材“白蔹子”。出处:《药性论》。原形态:植物形态详
中药材“白螺蛳壳”。别名:白螺壳(《肘后方》)。出处:《纲目》。生境分布:产浙江、江苏等地。原形态:动物形态参见
中药材“白铃子”。别名:一面锣、小一面锣。生境分布:四川、西藏。功能主治:主治红崩,淋病,白浊,白带。别名:一面锣、小一面锣。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00...
中药材“白贝”。别名:贝子、贝齿、白海肥、海肥、白贝齿。生境分布:生态环境:1.生活于潮间带中低潮区的珊瑚礁及岩石下。 2.生活于潮间带中区的珊瑚礁及岩石间。 ...
中药材“白薯莨”。别名:山仆薯、板薯、那亚、榜花薯、叶板茨、榜薯、野葛薯、山薯。性味:甘,凉。有毒。功能主治:解毒消肿,去瘀止血。外用治疮痈肿毒,跌打扭伤,外伤...
中药材“白薇”。别名:白马尾。性状:本品根茎粗短,有结节,多弯曲。上面有圆形的茎痕,下面及两侧簇生多数细长的根,根长10~25cm,直径0.1~0.2cm。表面...
中药材“白透骨消”。别名:透骨消、连钱草、活血丹、见肿消。出处:始载于《中国植物志》。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0001700m的溪边、林缘阴湿肥沃土上。 ...
中药材“白马骨”。别名:六月雪、路边金(《宁乡县志》),满天星((阳春县志》),路边鸡(《草木便方》),六月冷、曲节草(《岭南采药录》),路边荆、鱼骨刺、光骨刺...
中药材“白豆蔻”。别名:多骨(《本草拾遗》),壳蔻(《本经逢原》),白蔻(《本草经解》)。出处:《本草拾遗》。生境分布:栽培于热带地区。分布泰国、越南、柬埔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