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鹳骨”。出处:《别录》。生境分布:活动于开阔沼泽和潮湿草地上,夜宿高树,常集群生活。繁殖于我国北方地区,至长江流域及长江以南地区越冬。原形态:白鹳(陶弘...
中药材“鹿耳翎”。别名:鹿耳苓、鹿耳草(《生草药性备要》),八十缺、毛六猬、六角瓣、六什头、六毒草,八楞风、八面风、蜡达草、六十瓣、六角心、羊仔菊(《福建民间草...
中药材“鹿仙草”。别名:蛇菇。性味:苦、涩,温。功能主治:壮阳补肾,健脾理气,止血。用于阳痿,神经功能症,慢性肝炎,胃痛,消化道出血,月经过多。用法用量:3~5...
中药材“鹿胎”。性味:甘,温。功能主治:补血,益精。用于肾虚精亏,体弱无力,腰腿酸软。用法用量:多配成丸剂或膏剂服用。出处:《本草新编》。生境分布:主产黑龙江、...
中药材“鹿胆”。出处:《纲目》。性味:《纲目》:
中药材“鹿梨根皮”。出处:《本草图经》。性味:《纲目》:
中药材“鹿筋”。性味:淡、微咸,温。功能主治:祛风湿,强筋骨。用于风湿关节痛,手足无力,腓肠肌痉挛。用法用量:2~5钱。出处:《唐本草》。生境分布:主产东北、河...
中药材“鹳肉”。出处:《河北中医药集锦》。功能主治:《河北中医药集锦》:
中药材“鹿茸”。性状:花鹿茸:呈圆柱状分枝,具一个分枝者习称“二杠”,主枝习称“大挺”,长17~20cm,锯口直径4~5cm,离锯口约1cm处分出侧枝,习称“门...
中药材“鹿头肉”。出处:《千金·食治》。性味:《千金·食治》:
中药材“鹿脂”。出处:《唐本草》。功能主治:①《唐本草》:
中药材“鹰爪莲”。别名:多头风毛菊、蒿枝黑药、鸡冠参、小蓟草[峨山]。生境分布:云南、贵州。性味:甘、苦,微寒。功能主治:滋补,清热,消炎,止血。主治肝炎,头昏...
中药材“鹿角胶”。性状:本品为扁方形块,长3~4cm,厚约0.6cm。黄棕色或红棕色,半透明,有的上部有黄白色泡沫层。质脆,易碎,断面光亮。气微,味微甜。贮藏:...
中药材“麂肉”。出处:《本草拾遗》。生境分布:分布长江流域及珠江流域。原形态:小麂,又名:黄麂,黄猄。 形小,肩高约40厘米,体长70~80厘米,尾长可达12厘...
中药材“鹿藿根”。出处:《湖南药物志》。功能主治:治小儿疳积,妇女痛经,瘰疬,疖肿。复方:①治小儿疳积:鹿藿根三钱,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②治月经痛:鹿藿...
中药材“鹿草”。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0002700m的山坡草地、草甸。 资源分布:分布于新疆。原形态:鹿草 多年生草本,高6080cm。根状茎粗厚。茎...
中药材“鹿髓”。出处:《别录》。性味:《别录》:
中药材“鹿齿”。出处:《唐本草》。原形态:形态详
中药材“鹿药”。别名:偏头七、山糜子、磨盘七、盘龙七、螃蟹七、土飞七、小鹿药。性味:甘、苦,温。功能主治:祛风止痛,活血消肿。用于风湿骨痛,神经性头痛;外用治乳...
中药材“鹿角霜”。性状:本品呈长圆柱形或不规则的块状,大小不一。表面灰白色,显粉性,常具纵棱,偶见灰色或灰棕色斑点。体轻,质酥,断面外层较致密,白色或灰白色,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