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鸡(土从)”。别名:鸡(土从)蕈、鸡菌、蚁夺、蚁(土从)、鸡(土从)菜、鸡脚蘑菇、三坛蘑、鸡肉丝菇、斗鸡菇、白蚁菰、桐菰、鸡肉丝菰、鸡脚菰、伞把菇。出处...
中药材“鸡血藤”。别名:血风、血藤、大血藤、血风藤、三叶鸡血藤、九层风。性状:本品为椭圆形、长矩圆形或不规则的斜切片,厚0.3~1cm。栓皮灰棕色,有的可见灰白...
中药材“鸡蛋参”。别名:山鸡蛋、金线吊葫芦、牛尾参、补血草。性味:甘、微苦,微温。功能主治:补养气血,润肺生津。用于贫血,自汗,肺阴虚咳嗽,神经衰弱。用法用量:...
中药材“鸡血七”。别名:蜈蚣七、倒生莲。性味:微苦、涩,平。有小毒。注意:本品不宜与鸡冠花、钩藤同用。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收敛止泻,活血止痛。用于菌痢,胃肠炎,...
中药材“鸡骨柴叶”。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2003200m的山坡、谷底、路旁、溪边或村边。 资源分布:分布于甘肃、湖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等地...
中药材“鸡麻”。别名:双珠母。出处:《浙江天目山药植志》。生境分布:生于山坡疏林下及山谷沟边。分布辽宁、山东、河南、陕西、甘肃、安徽、江苏、浙江、湖北等地。原形...
中药材“鸡血”。出处:《别录》。化学成分:红细胞数及血红蛋白含率,比牛、猪等低,鸡血含血红蛋白10.3克/100毫升,而牛、猪等,都在13克/100毫升左右。鸡...
中药材“鸡蛋花”。别名:缅栀子。性味:甘,凉。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湿,止咳。用于预防中暑,肠炎,细菌性痢疾,消化不良,小儿疳积,传染性肝炎,支气管炎。用法用量...
中药材“鸡骨香”。别名:鸡脚香、矮脚猪、黄牛香、驳骨消、滚地龙、透地龙。性味:苦、辛,温。功能主治:行气止痛,祛风消肿。用于风湿性关节痛,腰腿痛,胃痛,腹痛,疝...
中药材“鸢嘴”。出处:《四川中药志》。原形态:动物形态详
中药材“鸡蛋果”。生境分布:湖南、广东、福建、台湾。化学成分:果汁含有机酸、枸橼酸93~96%及苹果酸4~7%。果皮胶质中含山梨糖L.(sorbose)。性味:...
中药材“鸡血李”。出处:《分类草药性》。生境分布:生长于路旁、房屋周围及低山地区。全国各地均有栽培。原形态:杏李。又名:红李、秋根子。 落叶乔木。树形尖塔状,枝...
中药材“鸢胆”。出处:《四川中药志》。原形态:动物形态详
中药材“鸦胆子”。别名:苦参子、老鸦胆。性状:本品呈卵形,长6~10mm,直径4~7mm。表面黑色或棕色,有隆起的网状皱纹,网眼呈不规则的多角形,两侧有明显的棱...
中药材“鸬鹚肉”。别名:水老鸦(《本草衍义》),摸鱼公(《纲目拾遗》),鱼鹰(《中国动物图谱·鸟类》))。出处:《雷公炮炙论》。生境分布:营巢于芦苇丛中或矮树、...
中药材“鸥”。别名:鹭(《诗经》),水鸮(《说文》),江鸥、海鸥(《南越志》)。出处:汪颖《食物本草》。生境分布:栖息于海岸或内陆河流、湖泊和池沼等处。繁殖在我...
中药材“鸬鹚骨”。出处:《本草经集注》。功能主治:陶弘景:
中药材“鸬鹚翅羽”。别名:鸬鹚羽(《范汪方》)。出处:《纲目》。功能主治:《范汪方》:
中药材“鸢翅骨”。出处:《四川中药志》。原形态:动物形态详
中药材“鸢根”。别名:鸢头、扁竹根、赤利麻、土知母、冷水丹、蛤蟆跳缺、蓝花矮陀、九把刀、搜山虎、下搜山、蓝七、天蜈蚣、下山虎、摇痕七、勒马回阳、中搜山、土田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