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鸡胆”。出处:《别录》。药理作用:参见
中药材“鸡翎草”。别名:长肉芽草、狐尾藻棘豆。出处:《内蒙古中草药》。生境分布:生于干燥山地、草原、丘陵地、干河沟、砂质地或砂丘上。分布东北及内蒙古等地。原形态...
中药材“鸡脑”。出处:《唐本草》。原形态:动物形态详
中药材“鸡肉参”。别名:角蒿。性味:甘、淡,温。功能主治:滋补强壮,补养气血。用于产后少乳,病后体虚,贫血头晕。用法用量:鲜品1~2两,炖肉吃。别名:角蒿。出处...
中药材“鸡眼草”。别名:人字草、三叶人字草、掐不齐、老鸦须、铺地锦、白斑鸠窝。性味:甘、淡,微寒。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活血,利湿止泻。用于胃肠炎,痢疾,肝炎,夜...
中药材“鸡脚莲”。别名:大风尾草、原始莲座蕨。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00300m的山地林下。 资源分布:分布于云南东南部。原形态:陆生中型蕨类植物。具肉...
中药材“鸡筋参”。别名:黄鸡胖、黄鸡郎、长叶数珠根。性味:微苦、甘,平。功能主治:补养气血,收敛止血。用于妇女血崩,肠风下血,体弱血虚。用法用量:鲜根8两。别名...
中药材“鸡翮羽”。别名:鸡翮《肘后方》),鸡翮翎(《纲目》)。出处:《本经》。原形态:动物形态详
中药材“鸡肉”。出处:《本经》。生境分布:全国各地均有饲养。原形态:家鸡(《千金·食治》),又名:烛夜(崔豹《古今注》)。 家禽。嘴短而坚,略呈圆锥状,上嘴稍弯...
中药材“鸡爪草”。性味:甘、辛,温。功能主治:解表,散寒,消结。用于外感风寒,风湿麻木,颈淋巴结结核。用法用量:0.5~1两,水煎服,或作酒剂,或炖肉服。出处:...
中药材“鸡肝散”。别名:黑头草(《云南思茅中草药选》),细野菝子(《红河中草药》),滇香薷、四棱蒿(《云南中草药选》)。出处:《云南中草药》。生境分布:生于山坡...
中药材“鸡肚肠草”。别名:小鸡草、鱼肚肠草。出处:《浙江民间常用草药》。生境分布:生于向阳的山坡路边、山麓、田埂边及庭园草丛中。分布于浙江等地。原形态:二年生草...
中药材“鸡蛋七叶”。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2060cm。主根肉质,呈姜块状;根茎匍匐生长,节间短而增厚。茎单一,暗绿色,有时至先端变紫色,具条纹,光滑无毛。掌状...
中药材“鸡蛋七”。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下。 资源分布:分布于云南东南部,现有栽培。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2060cm。主根肉质,呈姜块状;根...
中药材“鸢尾”。别名:蓝蝴蝶、蛤蟆七、青蛙七、蜞马七、搜山狗、冷水丹、豆豉叶、扁竹叶、燕子花、中搜山虎、鸭屁股、土知母[四川]。性味:苦、辛,平。有小毒。功能主...
中药材“鸡蹼”。别名:珍珠草、一包针。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林下阴湿地。 资源分布:分布于台湾、广西等地。原形态:植株高2040cm。根茎短,粗812mm,被...
中药材“鸡谷草”。别名:粘身草、粘人草、鸡谷根。性味:甘、微苦,凉。功能主治:清热利湿。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急性胃肠炎,暑热小便短赤。用法用量:3~5钱。别名:竹...
中药材“鸡骨草”。别名:红母鸡草、石门坎、黄食草、细叶龙鳞草、大黄草。性状:本品根多呈圆锥形,上粗下细,有分枝,长短不一,直径0.5~1.5cm;表面灰棕色,粗...
中药材“鸡血莲”。别名:地苏木、过山龙、蕨萁钻石黄、土当归、活血莲、散血莲、凤尾七、铁板金、铁蕨鸡。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003600m的疏林下或路边。...
中药材“鸡骨柴”。别名:双翔草、老妈妈棵、瘦狗还阳草、酒药花、紫油苏。生境分布:广西、湖北、四川、贵州、云南、西藏。性味:苦,温。功能主治:温经通络,祛风除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