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石青菜”。别名:厚脸皮、石头菜、华被萼苣苔。性味:苦,凉。功能主治:清热利湿,止咳平喘。用于黄疸型肝炎,咳嗽,支气管炎,哮喘,痢疾;外用治荨麻疹。用法用...
中药材“石豇豆”。别名:石小豆。出处:《陕西中草药》。生境分布:生于高山林下岩石上或树干上。分布云南、四川、湖北、陕西、甘肃等地。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达20厘...
中药材“石豆瓣”。别名:小万年草。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山坡岩石或悬崖上。 资源分布:分布于贵州西部、云南东北部。原形态:安龙景天 一年生无毛草本。花茎高10...
中药材“石链子”。别名:麦斛、牛虱子、小绿芨、果上叶。出处:始载于《新华本草纲要》。生境分布:生态环境:附生于疏林中树上。 资源分布:分布于海南、云南、西藏等地...
中药材“石首鱼鲞”。别名:白鲞(《尔雅翼》),鲞鱼(《纲目》)。出处:《食疗本草》。原形态:动物形态详
中药材“石螃蟹”。出处:始载于《新华本草纲要》。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0003000m的山地林中、沟边、石上,有时附生树木干上。 资源分布:分布于湖北、...
中药材“石血”。别名:九庆藤、铁信、红对叶肾、拉屙肾、对叶肾、络石[浙江误称]。生境分布:西北、华北、华中、华东、华南、西南。性味:苦、微涩,温。功能主治:祛风...
中药材“石防风”。别名:珊瑚菜(《纲目》),山葖(《安徽通志》)。出处:《本草图经》。生境分布:生于山坡、林缘。分布东北、河北、河南、陕西、山东、安徽、江苏、浙...
中药材“石长生”。别名:丹草、长生草、丹沙草、生肌草、石中珠、岩浮萍、猪毛七、水猪毛七、猪鬃草、猪毛脚筋草。出处:石长生,始载于《本经》,一名丹草,列入下品。 ...
中药材“石鮅鱼”。别名:桃花鱼(《脊椎动物分类学》),宽鳍鱲鱼(《鱼类分类学》)。出处:《本草抬遗》。生境分布:黑龙江、长江及珠江流域均有分布。原形态:体长而侧...
中药材“石面枇杷”。别名:大还魂、吊气还魂、山枇杷。出处:始载于《新华本草纲要》。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1001800m的石山林中或林边石上。 资源分布...
中药材“石蟾蜍”。别名:瓜蒌。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001500m的山谷疏林中、灌丛或路旁草地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和云南。原形态...
中药材“石龙刍”。别名:龙须、草续断、龙珠(《本经》),龙蒭、龙鬓、龙木、草毒、龙华,悬菟(《吴普本草》),龙须草、缙云草(崔豹《古今注》),龙修(《山海经》郭...
中药材“石龙芮”。别名:无毛野芹菜、鸭巴掌、水堇、水黄瓜香、打锣锤、清香草。性味:苦、辛,平。有毒。注意:不能内服。误食可致口腔灼热,随后肿胀,咀嚼困难,剧烈腹...
中药材“砂漏芦根”。别名:砂兰刺头头。原形态:砂蓝刺头 一年或多年生草本,高3060cm。不分枝或下部分枝,有腺毛。叶互生;无叶柄;叶片条状披针形,长25cm,...
中药材“石龙刍根”。出处:《浙江民间草药》。原形态:植物形态详
中药材“石龙芮子”。别名:鲁果能、地椹(《本经》),天豆(《吴普本草》),石能(《别录》),芮子(《本草拾遗》)。出处:《本经》。原形态:形态详
中药材“砂仁”。别名:春砂仁。性状:阳春砂、绿壳砂:呈椭圆形或卵圆形,有不明显的三棱,长1.5~2cm,直径1~1.5cm。表面棕褐色,密生刺状突起,顶端有花被...
中药材“砖子苗”。别名:玛玛机机(藏名)。出处:《西藏常用中草药》。生境分布:多生于田野、山坡草丛中。分布台湾、广东、广西、云南、西藏等地。原形态:粗壮、直立、...
中药材“砗磲”。别名:车渠(《海药本草》)。出处:《海药本草》。生境分布:生活在潮间带珊瑚礁间。分布我国南海诸岛。原形态:贝壳巨大,重而坚厚。卵圆形,壳顶位于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