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水芙蓉”。别名:麻雀草(《岭南大学校园植物名录》),水管筒、三叉草(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水薄荷、软骨倒水莲(《广东中草药》)。出处:广州部队《...
中药材“水红花子”。别名:东方蓼、天蓼、狗尾巴花、狼尾巴花。性状:本品呈扁圆形,直径2~3.5mm,厚1~1.5mm。表面棕黑色,有的红棕色,有光泽,两面微凹,...
中药材“水细辛”。别名:土癞蜘蛛香、毛细辛、石南七细辛、南坪细辛、苕叶细宰。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3003100m的溪边林下阴湿地。 资源分布:分布于陕...
中药材“水胡满”。别名:蟚蜞盖、虎狼草(《生草药性备要》),臭苦蓢、臭矢茉莉(《岭南采药录》),缸瓦冧(《广东中药》Ⅱ)。出处:《生草药性备要》。生境分布:喜生...
中药材“水老虎”。别名:野香芹、水芙蓉、方茎水芙蓉。生境分布: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南、广东、云南。性味:辛,平。有小毒。功能主治:行气止痛,散瘀消肿。 毒...
中药材“水苏”。别名:芥蒩(《本经》),鸡苏(《吴普本草》),香苏、龙脑薄荷(《补缺肘后方》),芥苴、劳蒩(《别录》),野紫苏、山升麻、乌雷公、朋头草、陈痧草(...
中药材“水芋”。别名:水葫芦、水浮莲。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100m以下,常于草甸、沼泽等浅水域成片生长。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及内蒙古等地。原形态:水...
中药材“水红袍”。性味:辛、苦,寒。功能主治:散瘀消肿,解毒。用于跌打损伤,外伤出血,骨折,烧烫伤,疮疖,乳腺炎,蛇咬伤。用法用量:1.5~3钱;外用适量,研粉...
中药材“水绵”。别名:脆水绵。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用于丹毒,赤游,漆疮,烫火伤。用法用量:外用捣烂敷患处。别名:石衣、水衣、水苔、石发、陟厘、侧梨、水青苔。出处...
中药材“水芹菜”。出处:《昆明民间常用草药》。生境分布:生于水边湿地。分布台湾、江西、广东、广西、云南、四川、贵州等地。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20~40厘米,全...
中药材“水芹”。别名:水芹菜。性味:甘,平。功能主治:清热利湿,止血,降血压。用于感冒发热,呕吐腹泻,尿路感染,崩漏,白带,高血压。用法用量:2~3钱。鲜品可捣...
中药材“水芦荻根”。出处:《南宁市药物志》。生境分布:生于溪边、山谷、近水边。分布云南、四川、贵州、广东、广西、台湾等地。原形态:卡开芦,又名:水竹、过江龙、过...
中药材“水苎麻”。别名:山麻、水麻、悬铃木叶、掌叶麻、大水麻、水禾麻、马鞭麻、龟尾麻、薮苎麻、芙蓉麻。生境分布:江西、广西、贵州、云南。性味:淡,温。功能主治:...
中药材“水茄冬果”。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滨海地区林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台湾、广东、海南等地。原形态:玉蕊,常绿小乔木或中等大乔木,有时灌木状,高达20m。...
中药材“水蓑衣”。别名:穿心蛇、鱼骨草、九节花、墨菜。性味:甘、微苦,凉。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化瘀止痛。用于咽喉炎,乳腺炎,吐血,衄血,百日咳;外用治骨折,跌打...
中药材“水茴香藻”。别名:水茴香。性味:辛,平。功能主治:疏风清热,利湿止渴。主治水呛咳,风热感冒;外用治烫火伤。用法用量:配方用。外用研末,加冰片少许,调麻油...
中药材“水蓼”。别名:蔷、虞蓼(《尔雅》),泽蓼(《尔雅》郭璞注),辣蓼草(《本草求原》),柳蓼、川蓼(《植物学大辞典》),水红花(《昆明药植调查报告》),药蓼...
中药材“水葫芦根”。别名:土冬花。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林下、林缘、路旁及河谷阴湿处。 资源分布:分布于全国各地。原形态:和尚菜 多年生草本,高30100cm...
中药材“水菖蒲”。别名:泥昌、水昌、水宿、茎蒲、白昌、溪荪、兰荪、昌蒲、昌阳泥菖蒲、蒲剑、水八角草、家菖蒲、臭蒲、大叶菖蒲、土菖蒲。出处:水菖蒲始载于《别录》。...
中药材“水葫芦苗”。生境分布:东北、华北、西北至四川、西藏。性味:甘、淡,寒。功能主治:利水消肿,祛风除湿。主治关节炎及各种水肿等症。用法用量:0.5~1.5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