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鮧鱼涎”。出处:《本草图经》。原形态:动物形态详
中药材“鱼狗”。别名:鸿、天狗(《尔雅》),水狗(《尔雅》郭璞注),鱼虎、鱼师(《禽经》),翠鸟(《本草拾遗》),翠碧(《埤雅》),翠碧鸟(《纲目》),鱼翠(《...
中药材“鱼香根”。出处:《分类草药性》。原形态:植物形态详
中药材“鱼腥草”。别名:侧耳根、猪鼻孔、臭草、鱼鳞草。性状:本品茎呈扁圆柱形,扭曲,长20~35cm,直径0.2~0.3cm;表面棕黄色,具纵棱数条,节明显,下...
中药材“鱼油”。别名:鱼脂。生境分布:生态环境:1.暖水性底层魟类,栖息于近海沙泥质海底,主食贝类与甲壳类,冬季生活于深水处,夏季移栖于内湾浅水区,有时溯江而上...
中药材“鯮鱼”。别名:鯼鱼(《纲目》),尖头鳡(《鱼类分类学》)。出处:《食疗本草》。生境分布:分布闽江、长江及长江的支流中。原形态:体甚长,略侧扁,腹部圆。头...
中药材“鮧鱼尾”。出处:《纲目》。原形态:动物形态详
中药材“鱼脑石”。别名:鱼首石、鱼枕骨。性味:甘、咸,寒。功能主治:利尿,排石。用于尿路结石,小便不利,解野蕈毒。外用治化脓性中耳炎及鼻炎。用法用量:1~2钱,...
中药材“鮧鱼鳔”。别名:鲶鱼鳔。生境分布:生态环境:栖息于江河、湖泊和水库,为中下层肉食性鱼类,主要食一些小型鱼类。 资源分布:我国除西部高原地区外其他各地均有...
中药材“鱵鱼”。别名:箴鱼(《山海经》),铜哾鱼(《临海异物志》),姜公鱼(《纲目》),针工鱼(《医林纂要》),针鱼(《动物学大辞典》),单针鱼、针扎鱼(《黄渤...
中药材“鱼胆草”。别名:青鱼胆草、水灵芝[四川]。性味:苦,凉。功能主治:清肺热,杀虫。用于湿热黄疸,喉头红肿,恶疮疥癣。用法用量:0.5~2钱,水煎服;外用鲜...
中药材“鱼藤”。别名:毒鱼藤。毒性:(1)本品含有毒鱼藤酮,毒杀昆虫效果很好。禁内服,以防中毒。中毒后发生阵发性腹痛,恶心,呕吐,阵发性全身痉挛,肌肉震颤,呼吸...
中药材“鲎尾”。出处:《本草拾遗》。功能主治:①《本草拾遗》:
中药材“鲟鱼”。别名:鲔(《诗经》),鮥(《毛诗传》),鮛鲔(《尔雅》),尉鱼、仲明鱼(陆玑《诗疏》),鱏(《尔雅》郭璞注),乞里麻鱼(《饮膳正要》),碧鱼(《...
中药材“鲃鱼”。出处:姚可成《食物本草》。生境分布:生活于江河的上游,栖息于乱石间隙和深水石洞处。食物主要为腐败的植物碎片和丝状藻类。产卵期约在4月间。分布云南...
中药材“鲎胆”。别名:鲎鱼胆(《圣济总录》)。出处:《纲目》。功能主治:《纲目》:
中药材“鲜黄连”。别名:毛黄连、细辛幌子、假细辛。性味:苦,寒。功能主治:清热燥湿,凉血止血。用于肠炎,痢疾,消化不良,腹痛,发热烦躁,眼结膜炎,口疮,扁桃体炎...
中药材“鲛鲨白”。出处:《医林纂要》。性味:甘咸,滑。功能主治:益肺,补心,消痰,逐水下行,养精固气,澄清肾水,滋阴补阳。别名:鲨鱼白。出处:出自《医林纂要》;...
中药材“鲎肉”。出处:《嘉佑本草》。生境分布:分布福建、广东一带海中。原形态:东方鲎,又名:鲎鱼(《广志》)。 体长70余厘米,宽约30厘米,全体深褐色,头胸及...
中药材“鲢鱼”。别名:鲸鱼、白鱮(《埤雅》),白脚鲢(《医林纂要》)。出处:《纲目》。生境分布:长江、黑龙江、珠江、西江诸流域均有分布。是我国养殖鱼类之一。原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