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酸枣仁”。别名:山枣仁、山酸枣。性状:本品呈扁圆形或扁椭圆形,长5~9mm,宽5~7mm,厚约3mm。表面紫红色或紫褐色,平滑有光泽,有的有裂纹。一面较...
中药材“酥”。别名:苏(《本草经集注》),酪苏(《唐本草》),酥油、马思哥油、白酥油(《饮膳正要》)。出处:《别录》。归经:《四川中药志》:
中药材“酱瓜”。原形态:一年生匍匐或攀援草本。茎、枝有棱黄褐色或白色糙硬毛和龙状突起。卷须纤细,单一,被微柔毛。叶互生;叶柄长812cm,具槽沟及短刚毛;叶片厚...
中药材“酸不溜根”。出处:《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原形态:植物形态详
中药材“酸浆根”。出处:《蜀本草》。原形态:植物形态详
中药材“酸枣根皮”。出处:《陕西中草药》。原形态:植物形态详
中药材“酸模”。别名:山菠菜、野菠菜、酸溜溜、牛舌头棵、水牛舌头,田鸡脚。性味:酸、苦,寒。功能主治:凉血,解毒,通便,杀虫。用于内出血,痢疾,便秘,内痔出血;...
中药材“酸浆菜”。别名:山蓼。出处:《陕西中草药》。生境分布:生于高山地区的山坡或山谷。分布吉林、陕西、青海、四川、云南和西藏等地。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15~...
中药材“酸枣树皮”。出处:出自《陕西中草药志》。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向阳或干燥的山坡、山谷、丘陵、平原、路旁以及荒地。性耐干旱,常形成灌木丛。 资源分布:分...
中药材“酸枣肉”。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向阳或干燥的山坡、山谷、丘陵、平原、路旁以及荒地。性耐干旱,常形成灌木丛。 资源分布:分布于华北、西北及辽宁、山东、江...
中药材“酱头”。别名:绛头、赤地胆、血地胆、大红药。性味:苦、涩,凉。功能主治:清热解毒,调经止血。用于痢疾,消化不良,胃痛,崩漏,月经不调;外用治疔疮初起,外...
中药材“酸浆”。别名:葴、寒浆(《尔雅》),醋浆(《本经》),苦葴、苦蘵、皮弁草(崔豹《古今注》),酸浆草(《尔雅》郭璞注),灯笼草(《唐本草》),苦耽(《嘉佑...
中药材“里白”。出处:始载于《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蕨类植物门》。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500m以下的常绿阔叶林下、杉木林间或沟边。 资源分布:分布于长江以南...
中药材“醉鱼草花”。出处:《纲目》。原形态:植物形态详
中药材“醋林子”。别名:红檬子。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500800m的山坡杂木林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浇灌、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
中药材“野冬青果”。性味:苦、涩,平。功能主治:润肺定喘。用于肺结核,哮喘。用法用量:0.5~1两,炖肉服,或研末开水送服,每次2分。别名:麻里果(《云南中草药...
中药材“野丁香”。别名:历细(藏名)。出处:《西藏常用中草药》。生境分布:生于山坡灌木丛中。分布西藏等地。原形态:落叶灌木,全株光滑无毛。叶对生,卵形,长1.5...
中药材“醉鱼草”。别名:闹鱼草、鱼尾草、痒见消、铁线尾。性味:微辛、苦,温。有毒。注意:孕妇忌服。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止咳化痰,散瘀,杀虫。支气管炎,咳嗽,哮喘...
中药材“醉针茅根”。生境分布:生态环境:常生长于海拔17004000m的高山草原、山坡、田边、路旁和河滩。 资源分布:分布于内蒙古、宁夏、甘肃、青海、新疆、四川...
中药材“酸角”。别名:酸饺(《滇南本草》),酸梅、曼姆(《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豆科》),通血香(《云南中草药选》)。出处:《云南中草药选》。生境分布:多为栽培,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