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什蟆、红肚田鸡、蛤蚂(《中药通报》2(5):205,1956),田鸡(《辽宁主要药材》),雪哈(《药材资料汇编》),蛤蟆、吧拉蛙(《吉林中草药》)。
出处《饮片新参》
来源为蛙科动物中国林蛙或黑龙江林蛙的除去内脏的全体。于白露节前后捕捉。捕得雄蛙后即剖腹去内脏洗净,挂起风干或晒干;若捕得雌蛙,先取出输卵管(参见"哈蟆油"条),再除去其它内脏,然后晒干。
生境分布产于四川、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等地。
原形态①中国林蛙
外形极象青蛙,体长平均5厘米,雌蛙较大。头较扁平,头宽略大于头长;口阔,吻端钝圆.略突出于下颌,吻棱较钝;口内锄骨齿2短斜行;鼻孔位于吻、眼之间,鼻间距大于眼间距而与上眼睑等宽;眼大,凸出,眼后方鼓膜显着。皮肤上有很多细小痣粒,背侧褶不平直,在鼓膜上方略斜向外侧,随即又折向中线,再向后延伸达胯部,在颞部形成曲折状;侧褶间有少数分散的疣粒,在肩部有排成"八"形的。皮肤颜色随季节而变,秋冬为褐色,夏季则为黄褐色,鼓膜处有三角形黑斑,四肢背侧有显着的黑横纹;腹面皮肤光滑,乳白色,衬以许多小红点。前肢较短壮;指端圆,指较细长而略扁,指长顺序3、1、4、2;关节下瘤、指基下瘤及内外掌突均较显著。后肢长,胫跗关节前达眼或略超过之;趾端钝圆,第3、5趾等长;蹼发达,关节下瘤小而明显;内跖突窄长,外跖突小圆。雄蛙有1对咽侧下内声囊;第1指上有极发达的灰色的婚垫。
从4月下旬至9月下旬,生活在阴湿的山坡树林中,9月底至次年3月间营水栖生活;冬季群集在河水深处的大石块下进行冬眠。食物主要为鞘翅类昆虫,亦有少数的蜘蛛类动物。
分布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甘肃、河北、山东、山西、陕西、河南、青海、四川等地。
②黑龙江林蛙
形状与上种相似。皮肤粗糙,咽、喉及腹部有鲜艳的朱红色与深灰色花斑。雄蛙无声囊。
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
性状干燥的哈士蟆,全身僵直,有紫褐色斑点,腹部黄白色,微带红色,腹中空虚,后肢腹面常呈淡红色。肉质干枯,体轻松,气腥。以体大,腹面色泽黄红,身干者为佳。
化学成分中国林蛙含蛙醇,是一种胆醇;其腓肠肌中三磷酸腺甙含率,因时节而异,最高)240毫克%,最低150毫克%,二磷酸腺甙最高)40毫克%,最低(20毫克%,并不含一磷酸腺甙。
归经入肺、肾二经。
性味咸,凉,无毒。
注意痰湿咳嗽及便溏者忌用。(性味以下出《四川中药志》)
功能主治养肺滋肾。治虚劳咳嗽。
用法用量内服:炖汤,1~3个。
摘录 《中药大辞典》山蛤、田鸡、红肚田鸡、哈什蟆、雪蛤、蛤蟆、吧拉蛙
英文名 Dried oviduct fat of Chinese Forest Frog 出处出自《饮片新参》
来源药材基源:为蛙科动物中国林蛙或黑龙江林蛙的全体。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Rana temporaria chensinensis David2.Rana amurensis Boulenger
采收和储藏:于白露节前后捕捉。捕得雄蛙后即剖腹去内脏,洗净,挂起风干或晒干;若捕得雌蛙,先取出输卵管(参见哈蟆油条),再除去其它内脏,然后晒干。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1.栖息在阴湿的山坡树丛中离水体较远,9月底至次年3月营水栖生活。在严寒的冬季它们都成群的聚集在河水深处的大石块下进行冬眠。
2.栖息潮湿的林荫树丛
资源分布:1.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山东、江苏、四川、西藏。
2.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
原形态1.中国林蛙,雌蛙体长71-90mm,雄蛙较小;头较扁平,头长宽相等或略宽;吻端钝圆,略突出于 下颌,吻棱较明显;鼻孔位于吻眼之间,鼻间距大于眼间距而与上眼睑宽;鼓膜显着,明显大于眼径之半,犁骨齿两短斜行,位于内鼻孔内侧,前肢较短壮,指端圆,指较细长,指长顺序3,1,4,2,第1,3指几等长;关节下瘤,指基下瘤及内外掌突均较显着。后肢长。胫跗关节前达眼或略超过,左右跟部明显重迭,胫长超过体长之半,足与胫等长或略长;趾端钝圆;趾细长,第3,5趾达第4趾的第2,3关节下瘤之中部,蹼发达,除第4趾外,其余各趾的蹼多少至趾端而蹼缘缺刻较大,外侧跖间具蹼而不发达;关节下瘤小而明显,内跖突窄长,外跖突小而圆。皮肤上细小痣粒颇多,口角后端颌腺十分明显,背侧褶在颞部不平直而成曲折状,在鼓膜上方侧褶略斜向外侧,随即又折向中线,再后后延伸达胯部;两侧褶间有少数分散的疣粒,在肩部有排成“人”形者;腹面皮肤光滑。跖褶2。两眼间深色横纹及鼓膜处三角斑清晰,背面与体侧有分散的黑斑点,一般都在疣粒上;四肢横斑清晰;腹面灰色斑点颇多,有的甚至自咽至腹后都有斑纹。雄蛙前肢较粗壮,第1指上灰色婚垫极发达;有1对咽侧下内声囊。
2.黑龙江林蛙,雄性体长63-66mm,雌性比雄性略大;头较扁平。头长宽几相等;吻端尖圆,稍突出于下颌;吻棱较明显,颊,部向外侧倾斜,鼻孔位于眼吻之间,眼间距小于鼻间距,而与上眼睑等宽;喜欢膜显着,大于眼径之半;犁骨齿椭圆形,位于内鼻孔内后方。前肢短壮,指端圆;指较细长,指长顺序3,1,4,2;关节下瘤显着,内外掌突均显着。后肢短,胫跗关节前达肩部,胫短,左右跟部稍重迭,足长于胫,趾端钝圆而略尖;蹼发达,除第5趾外,其余中趾的蹼虽未达指端,而蹼缘的缺刻不深;外侧跖间蹼几达基部,第5趾外侧无缘膜;关节下瘤显着而小,内跖突较细长;外跖突圆小或无。皮肤粗糙;背侧褶不平直;两侧褶间有分散的疣或长或圆,大至成行排列;后部的疣多而小,一般不成行;体侧、腹部两侧及后肢背面有许多小疣。雄性皮肤则较光滑;口角后端有一显着的颌腺;跗褶2,颇显着。腹面一般光滑,仅腹侧及腹后端有刺粒。颜色变异颇大。腹面有红色与深灰色花斑。
栽培生活习性,蛤士蟆1年的生活周期可分为水中生活和陆地生活两个明显不同的阶段。水中生活阶段是在较深的水域中进入冬眠状态,以渡过寒冷的冬季,一般从9月下旬到翌年4月中旬,历时150~180d。此时的蛤士模多群集于水下穴洞之中,不食少,新陈代谢降到极低水平;陆地生活阶段是到春季冰雪溶化,水温变暖时,冬眠的蛤士蟆渐渐开始活动,随着水温和气温的升高陆续上岸。此时的雌雄蛙体生殖腺均已成熟,在温暖的浅水池沼、田水中“抱对”和产卵,排精,在水体外受精,形成受精卵。蛤十蟆完成生殖活动后,即进入陆地山林的草丛或灌丛中,营陆地生活。随着气温的升高,蛤士模逐渐由低地向高地,由阳坡向明坡迁移。此时援食旺盛,蛙体渐肥,幼蛙也正处于迅速生长时期,从9月中旬开始,气温降到15℃以下时,蛤土蟆开始向山下迁移,陆续到达越冬水域周围,在气温本降到10℃以下时,即陆续进入水中,又从陆地生活转入水中生活。蛤士蟆蝌蚪在水中为鳃呼吸,以植物碎屑、藻类、植物嫩芽、嫩叶等为食,为植物性食性期,约30d左右。变成蛙后即离水登陆,转变成动物性食性,以昆虫,蜘蛛,蜗牛等活饵为食,因有特殊结构和功能的蛙舌,故有很强的放舌捕捉各种小型飞虫的能力。
养殖技术入工繁殖须注意孵化期、变态期和越冬期3个环节。蛤士蟆每年繁殖 1次。产卵量大约 2 000枚左右,呈团状粘聚。最适产卵温度为10℃左右。这时应及时将卵团移入孵化池中,以每1m2 10-15团为宜。在水温20℃条件下3d后即可见蝌蚪陆续孵出。水温过低可用塑料薄膜覆盖增温,但水温一般不直超过25℃,否则会影响孵化和蝌蚪成活。水温过高时可通过灌排水降温。每 1m2水面可放养蝌蚪2000-5000只左右,随着蝌蚪的体形增大,每10d左右疏散巨次,最后达到每1m2约500-1000只,约35-40d即可变态成幼蛙,离水登陆。蝌蚪进入变态期时,摄食很少,不活动,多潜伏在水池边缘浅水内,经过体内剧烈的器官改造,尾部吸收,长出四肢。这时的代谢率很低,抵抗力很差,极易死亡,必须严密看管,特别防止水温骤变。水质污染,敌害侵袭,否则会造成大量死亡。约7d左右,即可转变成幼蛙,进入陆地生活。水池周边的灌木,草丛、砖石瓦块,有利于登陆后的幼蛙隐蔽遗光,必要时可增设草,可提高幼蛙成活率。良好的越冬水域对当年幼娃和成蛙非常重要,水深以在冰层下保持1m左右为宜。
饲养管理目前养殖蛤士蟆多是采取人工繁殖和培育蝌蚪 ,经变态发育成为幼蛙之后即散放森林。草地之,任其自由来自私活动,待生长发育成熟后(2年以上)进行回捕。这样的养殖方式可以减少对大量蛙群的活饵供给,是一种“半散养”方法,饲养成本降低。但由于生活环境,食物供应和天敌等影响,幼蛙死亡率较高,商品蛙回收率也较低。另一种方式即是对幼蛙和成蛙实行圈养,人工给予活饵。为一种高密度精养方法。
这种方法投资较大,技术性较强,商品蛙回收率较高。必须有活饵充足供应,围墙防逃,防止天敌侵害,克服干旱和曝晒,有宽阔的隐藏所等条件。回捕时应严格限制雌雄比例和年龄,避免平衡失调。
性状干燥的哈士蟆,全身僵直,有紫褐色斑点,腹部黄白色,微带红色,腹中空虚,后肢腹面常呈淡红色。肉质干枯,体轻松,气腥。以体大,腹面色泽黄红,身干者为佳 。
化学成分中国林蛙含蛙醇(ranol),其腓肠肌中三磷酸腺甙(adenosine triphosphate),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蛋白质,氨基酸,以及雌二醇(estradiol),睾酮(testosterone),孕酮(progesterone)等性激素,并含缓激肽(bradykinin)。
归经肺;肾经
性味味甘;咸;性凉
注意痰湿咳嗽及便溏者忌用。
功能主治补肺滋肾;利水消肿。主虚劳咳嗽;小儿疳积;水肿腹胀;疮痈肿毒
用法用量内服:炖食,1-3个。外用:适量,捣敷。
摘录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