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我的老乡鲍延春先生的作品,读后很有感触,回想起小的时候,整个大街有很多药铺,药铺飘出来中草药的芳香,时而传来铜制药臼叮咚的响声,现在的药铺也很多,怎么闻不到中草药的芳香和和药臼悦耳的响声。
药铺,是旧时代中药店的俗称。虽然当时各有堂名,百姓则习惯于称之为某家药铺,也有时连堂名一起,称某某堂药铺。药铺有大小,有的外请坐堂先生看病,有的只卖药而无中医先生,有的则是自家行医看病兼开药铺。仅就笔者故乡凤山而论,各家药铺都有一些独特的传统经营规范,管理方式,授徒传道的形式,不同于一般经商者。从中可以看到当时行医者的医德、医风以及医药文化的闪光点。有些小故事成为口碑,流传在老年人的闲谈中。虽是历史陈迹,其中不乏可取之处。
几乎所有药铺里,都在清净的堂屋(或诊室、或书房)设神龛,供奉药王神位。有供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的,因为他被皇帝封过;也有供古代名医扁鹊、华佗、张仲景等人的。两侧贴有对联,如"金针拨开千里雾,妙药扫净一天云"之类。神位之下设香案、供品。每逢年节,阴历四月廿八(药王生日)、每月初一、十五,主人斋戒上供、焚香、礼拜。
网整理发布。
医书土单方。供药王,有迷信成分,但并非全属迷信。一方面祈求药王保佑他能手到病除,药铺兴隆;一方面也是一种信仰,有助于时常提醒自己,遵循祖师教诲,努力济世活人,积德行善。设在书房或诊室的药王神位,供桌上常摆平时读诵的中医经典著作。有的先生诊余得闲,要读医书,总要先洗手,然后端坐读书,也有的还要焚上一炷香。一方面在心目中,保持一种对医道的神圣高尚的情感,另外也借以宁心静气,持平静安详的心态,并以一炷香作为时间单位,以限定读书时间。
从外面走进药铺,迎面首先入眼的是药铺最醒目之处的匾额。
匾额是在迎面门楣之上,上刻堂名,即药铺的字号。药铺的字号和其它商人店铺的字号不同,不带铜臭味。传统中医界,素有"医乃仁术"、"医本儒流"之说。数千年的中医学术医德医风,都渗透着孔孟之道,贯穿着儒家道德思想的影响。从堂名可以看出,中医是把儒家道德思想作为自己行为规范的。
凤山街的药铺,有堂名的十几家,试拣一些为例:
增寿堂(东家不详)东家已取北京执业。医书土单方。
寓意都很明显,体现孔子"仁者爱人"、"仁者寿"的思想,以医道救济疾苦,使万病回春,祝人长生增寿。
网整理发布。
保元堂(林俊峰先生开办),寓意是保护众生,维护天地自然生生之气。
道一堂(隆化旧屯人宁宝亭先生开办),取自孔子的话:"吾道、一以贯之。"这句话按曾子理解"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医生以忠恕二字为座右铭,便具特色。
同德堂(宋氏开的,年代最久,规模最大)。医书土单方。
同心堂(张雅三先生开办),同心同德,医患一家,更兼一视同仁之义。
致远堂(王敏臣先生开办),取自诸葛亮的名言"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医生以澹泊宁静之心,对待名利,既显医风,又明志趣。王敏臣先生为凤山知名的儒医。
忠信堂(李月衡先生之父所开)。都寓含儒家的道德观念。
药铺的字号,堂名,是一种文化现象,是这一阶层人士社会心态的反映。他们极少有以发财盈利观点取堂名的,不象凤山其他买卖家什么"聚源有"、"万恒永"、"福聚号"、"聚源泉"(泉即古钱字义)之类。因为,开药铺的向来把自己药店叫"衣食铺",穷不了,富不了,养家糊口,维持温饱而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语),大阁王宪章先生曾说过:"古人认为,当先生治病救人而又开药铺想发财,是可耻的。"
网整理发布。
凤山街各药铺里,无论门面大小,柜道里迎门处都竖一影屏。长宽各约一米左右,木框中镶名人书法或名人画,两旁另有长条镜框镶对联。下为账桌,背后则常摆珍贵药品。
影屏的作用,正对铺门面,使顾客一进药店,迎面感到一种祥和儒雅气氛,文化情趣,显示医本儒流,读书人的作派,不同于其他商业的纯生意味,在药架子药斗子旁点缀出庄重美观来。另外影屏遮蔽着后面通向内宅或药库的门。
增寿堂的影屏,是一幅水墨写意的山水画,不知出自何年何人之手。到解放前夕,纸已熏成黄色。墨迹浓淡相间,笔法粗犷。画面上方题一句诗:青山无语笑人忙。很有点超然物外的味道。
同德堂的影屏画的是仙鹤古松,对联是"鹤随仙去寻芝草,龙化人来问宝丹。"上联是古代神话中的什么典故,大概与汉朝葛仙翁有关,下联则用关于孙思邈的传说,龙神变化为人形求他给药,"九里山前龙讨药,八宝石上虎求丹",可见其医术之神奇。
直到解放后的五十年代初,凤山成立丰民药社,还用过从老药铺传下来的一件影屏。中间是一幅名人工笔重彩山水并画有古代人物,两侧的对联是:
上联强调医术与儒学一脉相承,而医学依据"素问"(中医最古的经典)之训;下联强调医生用药如同军事家指挥兵马对病邪作战一样,要严肃对待,心小胆大行方智圆,必须遵循古代医书规定的法度。青囊,原指古代医家出门随身所带的,装最珍贵医书用的青布袋。后人把"青囊"一词作为医典或秘籍的代称。
网整理发布。
到药铺里当学徒,和学别的手艺、生意不同。有学"儒医"与学生意之分。如果想学儒医,学成高明医生,先要在家读几年儒家经典,《四书》《五经》,打好文化底子。比如医家子弟,医人的儿孙,长辈想培养他,或至亲好友家立志学医的子弟,先生都要看文化程度如何,悟性如何,看中的才可入药铺学徒,在先生指导下读医书。文化基础好,对中医这门高深的学问,才会理解快。"秀才学医,笼里捉鸡"。能早日随先生侍诊,从中学先生如何诊病、用方、开药,经过实际练达,早日出徒。一般也得三五年。至于成为受人敬仰的儒医,便非几年可及。如果原来读书不多,进药铺仅是选择职业,想"吃药行",则属学生意,也必须掌握很多基础知识。"师父领进门,学艺在个人",许多有志者,从文化基础不高起步,刻苦钻研,也逐渐学成很有水平的中医先生。
无论基础如何,进药铺之后的第一年,除了干零碎体力活外,侍奉先生起居、递烟倒茶、内外卫生等项之外,首先得学"挑簸晾晒,切打团吊"。
药铺外进的中草药,或收购的本地药材,都要进一步加工。挑,挑除杂质;簸,簸出尘土和细小杂物;晾,不需暴晒的要风干、阴干;晒,需要迅速出潮气、出水分的。各项都有很严格的要求,有很细致的操作程序。包装、贮存,都有详细规定。
许多药铺都自己按"配本"配制成药,在先生指导下,学徒要学会"切打团吊"。切,用特制的药刀把整药切碎,有的先切后晾,有的干燥后加工。还有学轧药,或用大碾子轧,或蹬铁药碾子轧。再学配药,按成分、比例,将各味。
关于医书土单方小编就介绍到这里了。欢迎大家关注。
医书土单方
上一篇:中国民间土方子
下一篇:民间百种特效中草药治病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