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六月的水果生鲜摊,最是热闹而丰富,姹紫嫣红的,令人垂涎欲滴。
这其中,有一味,你未必喜欢,却必定无法忽视,那就是深紫色、圆溜溜、却让人牙齿泛酸的杨梅是也。
杨梅,杨梅,应是与记忆有关,否则,为何见之,就会泛起微酸而不敢尝试的懦弱?
宋代的四锡在《和温仲舒感怀》一诗中,就写下了这样的唯美文字:
郡斋松盖翠斜欹,客到鸣琴凡酒巵。
江上正当摇落景,天涯空惜太平时。
雪残幽谷春难到,兰茂深林众岂知。
上国三千五百里,杨梅熟日是归期。
杨梅,杨梅,就是乡愁啊,那是儿时对于季节、美味的初探,梅雨落时,也就是到了杨梅登场的时刻。
即使,没有手攀杨梅树、亲手摘杨梅的经历,也极容易在脑海里邂逅这样的场景,正如孟浩然在《裴司士员司户见寻》中所描绘的往事:
府僚能枉驾,家酝复新开。
落日池上酌,清风松下来。
厨人具鸡黍,稚子摘杨梅。
谁道山公醉,犹能骑马回。
向往、期待,最后总能落到口啖杨梅的结局,余味悠长……
吃杨梅,还是需要一点儿勇气的。因为,再甜的杨梅,也总有一味酸陪衬着,这才是杨梅的灵魂所在。
这就是宋代方岳在《次韵杨梅》一诗中所说的:
筠笼带雨摘初残,粟粟生寒鹤项殷。
众口但便甜似蜜,宁知奇处是微酸。
就是这甜蜜到尽头的微酸,才能激起味蕾和胃口的敬畏,不敢等闲而视之。
吃杨梅,又是有趣的,那一抹深紫,是岁月、时光和温暖阳光的凝练,自然也会滑过唇齿留下痕迹,如此,就有了明代王穉登的《平望夜泊四首雨多杨梅烂》
雨多杨梅烂,青筐满山市。
儿女当夕飡,嫣然口唇紫。
此时,还只是口唇嫣然的萌态,等过会儿,杨梅的后劲上来了,才是要命,牙齿酸软,连软糯的豆腐都要无能为力了哦。
遇见杨梅,且是会醉的,陆游的一首《醉归》甚是风趣:
乌桕阴中把酒杯,山园处处熟杨梅。
醉行踸踔人争看,蹋尽斜阳蹋月来。
这种“杨梅海里过年年”的年景,是丰收,是富足,也是对生活的美好期待,藏不住的,总是时光酝酿的酒,芬芳,且陶醉。
但凡是见过杨梅果园的,都会看见熟透的杨梅落满树根,不必感觉可惜,因为那种充实,会让人的内心也填满,治愈现代都市所带来的空。
它们,将会化作养料,以甘甜和肥沃,回馈滋滋生长、成长了自己的杨梅树,这种生命的轮回,远比果实地收获,更为深远和感人。
因此,见杨梅,忆杨梅,心头总会荡漾一段往事,甜或涩涩,只与自己有关……宋代的王安石在《题齐安寺山亭》时,就是如此:
此山无踯躅,故国有杨梅。
怅望心常折,殷懃手自栽。
暮年逢火改,晴日对花开。
万里乌塘路,春风自往来。
故国哪里只是有杨梅,亲手栽下的杨梅树,所以代表的岁月静好,才是诗人的魂牵梦绕吧。曾经,当下和未来,所遇见的就是最好的,只是当时只道是平常罢了。
杨梅好吃,又有故事,“吃货诗人”苏东坡怎可错过?因此,他的诗中总有杨梅的身影“此语竟非是,且食白杨梅”、“客来茶罢空无有,卢橘杨梅尚带酸”、“流膏马乳涨,堕子杨梅熟”……
而且,在苏轼的诗中,还有一道新奇的料理——杨梅粽!是黑暗料理,还是美食创新,总要尝一尝才知道。
他在《皇太后阁六首》之一中说道:
上林珍木暗池台,蜀产吴包万里来。
不独盘中见卢橘,时於粽里得杨梅。
无独有偶,欧阳修也在《端午帖子·皇帝合六首》中提及杨梅粽子:
彩索盘中结,杨梅棕里红。
宫闱九重乐,风俗万方同。
实在是令人馋得紧,杨梅粽子,到底是什么味呢?你可知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