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鹿角霜”。性状:本品呈长圆柱形或不规则的块状,大小不一。表面灰白色,显粉性,常具纵棱,偶见灰色或灰棕色斑点。体轻,质酥,断面外层较致密,白色或灰白色,内...
中药材“鹿血”。性状:呈薄片状,紫棕色。性味:咸,温。功能主治:补虚,补血,益精。用于贫血,性神经衰弱,遗精。用法用量:1~2钱。出处:《千金·食治》。性味:①...
中药材“麂子草”。别名:柄叶石松、石根子、石子草、石松柏、盗汗草、白布草、虱子草。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低山常绿阔叶林区,附生在树干或岩壁上。 资源分布:分布...
中药材“鹿藿”。别名:老鼠眼、饿蚂蝗[湖南]、痰切豆。性味:苦、辛,平。功能主治:消积散结,消肿止痛,舒筋活络。用于小儿疳积,牙痛,神经性头痛,颈淋巴结结核,风...
中药材“鹿角草”。别名:小号一包针、落地柏。性味:甘、微苦,凉。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湿消肿,祛瘀活血。用于急性扁桃体炎,齿龈炎,支气管炎,肠炎,尿道炎,浮肿;...
中药材“鹿衔草”。别名:鹿蹄草、鹿含草、鹿安茶、鹿寿草、冬绿、破血丹、紫背金牛草[四川]。性状:本品根茎细长。茎圆柱形或具纵棱,长10~30cm。叶基生,长卵圆...
中药材“鹿靥”。出处:《纲目》。功能主治:治瘿病。复方:治五瘿:鹿靥,以酒渍,炙干,再纳酒中更浸,炙令香,咽汁,味尽更易。(《僧深集方》五瘿丸)。出处:出自《本...
中药材“鹿蹄肉”。出处:《千金·食治》。性味:《千金·食治》:
中药材“鹿角芦荟”。出处:《植物名实图考》载有“象鼻草”,云:“生云南,一名象鼻莲。初生如舌,厚润有刺,两叶对生,高可尺余,边微内翁,外叶冬瘁,内叶即生,栽之盆...
中药材“鹿骨”。出处:《别录》。性味:《药性论》;
中药材“鹿茸草”。别名:千年艾(《庐山志》),千重塔(《植物名实图考》),瓶儿蜈蚣草、山门穹(《杭州药植志》),千层矮、龙须草、白路箕、毛茵陈、白丝草、土茵陈(...
中药材“鹿角”。性状:马鹿角:呈分枝状,通常分成4~6枝,全长50~120cm。主枝弯曲,直径3~6cm,基部盘状,上具不规则瘤状突起,习称“珍珠盘”,周边常有...
中药材“鹿葱”。出处:《群芳谱》载有鹿葱,并将其与萱花对比异同,认为鹿葱色颇类萱,但无香,叶与花茎亦不同。其叶圆而翠绿,叶枯死而后花;一茎虚心,有花五六朵并于顶...
中药材“麋骨”。出处:《嘉佑本草》。功能主治:《嘉佑本草》:
中药材“麦角”。别名:麦角菌、黑麦乌米。性味:淡,微温。有毒。功能主治:收缩子宫,止血。用于产后子宫出血(促子宫复位),偏头痛。用法用量:常制成流浸膏、注射剂等...
中药材“麋角”。出处:《别录》。炮制:孟诜:
中药材“麦瓶草种子”。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3000m以下的麦田中或荒草地。 资源分布:分布于华北、西北、西南及长江流域。原形态:一年生草本,高2060c...
中药材“麝香壳”。别名:臭子壳、麝壳。出处:《四川中药志》。生境分布:主产四川、西藏、云南、陕西、甘肃、内蒙古等地。性状:多顺剖成2瓣或4瓣,基部相连。厚约3~...
中药材“麦芽”。别名:大麦芽。性状:本品呈梭形,长8~12mm,直径3~4mm。表面淡黄色,背面为外稃包围,具5脉;腹面为内稃包围。除去内外稃后,腹面有1条纵沟...
中药材“麦瓶草”。别名:面条菜、米瓦罐。性味:苦,凉。功能主治:清热凉血,止血调经。用于鼻衄,吐血,尿血,肺脓疡,月经不调。用法用量:4~5钱。别名:净瓶、米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