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姜炭”。生境分布:我国中部、东南部至西南部各少广为栽培。原形态:姜,多年生草本,高5080cm。根茎肥厚,断面黄白色,有浓厚的辛辣气味。叶互生,排成2列...
中药材“奶浆木”。别名:牛舌子树、小木通、一母三样、一种三苗。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中海拔的山谷、水边、林区湿地。 资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福建、台湾、湖南、广...
中药材“如意草”。别名:白三百棒、红三百棒。出处:出自《云南中草药》。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溪谷潮湿地、沼泽地、灌丛林缘。 资源分布:分布于台湾、广东、云南等...
中药材“姜黄草”。别名:黄姜、老虎姜、猴节莲。出处:姜黄草始载《植物名实图考》二十三卷蔓草类,谓:“姜黄草,生滇南。蔓、叶俱如牵,根如姜而黄,极硬,以形得名。”...
中药材“奶浆柴胡”。别名:竹叶青、岔子菜,小粘连(《云南中草药》),瘦地草、细防风(《云南思茅中草药选》)。出处:《云南思茅中草药选》。生境分布:生于山坡草丛中...
中药材“威灵仙叶”。生境分布:生态环境:1.生于海拔80150m的山坡、山谷灌木丛中、沟边路旁草丛中。 2.生于干山坡、山坡草地或固定的沙丘上。 3.生于山坡灌...
中药材“娃娃拳”。别名:扁担杆子(《中国种子植物分类学》),麻糖果(《四川中药志》),拗山皮(《贵州草药》),棉筋条、山络麻、狗糜子(江西《草药手册》)。出处:...
中药材“姬蕨”。别名:冷水蕨。生境分布:浙江、安徽、福建、台湾、江西、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性味:苦、辛,凉。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收敛止痛。主治烧烫伤,...
中药材“姜叶”。出处:《纲目》。性味:《纲目》:
中药材“娑罗子”。别名:梭罗子。性状:本品呈扁球形或类球形,似板栗,直径1.5~4cm。表面棕色或棕褐色,多抽皱,凹凸不平,略具光泽;种脐色较浅,近圆形,约占种...
中药材“姜石”。别名:沙姜石、礓砾、裂姜石。出处:1.姜石首载于《新修本草》,列玉石部下品谓:“味咸,寒,无毒……生土石间,状如姜。有五种,色白者最良。所在有之...
中药材“委陵菜”。别名:毛鸡腿子、野鸡膀子、蛤蟆草、山萝卜、翻白草[山东]、白头翁[湖北]。性状:本品根呈圆柱形或类圆锥形,略扭曲,有的有分枝,长5~17cm,...
中药材“奶汁树”。别名:牛奶子树、下乳草。出处:《江西草药》。生境分布:生于灌木丛中。分布我国东南各地。原形态:灌木,高约1米。枝条带紫红色,折断有白色乳汁。小...
中药材“姜味草”。别名:小香草、小姜草、小香薷。性味:辛,温。功能主治:祛风解表,温中除湿。用于感冒咳嗽,胃痛,急性胃肠炎,消化不良,腹胀,腹痛,疝气痛,预防痢...
中药材“嫁(虫戚)”。别名:帽贝。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活于潮间带,吸附于岩石上或沿海潮带的海岸石板上。 资源分布:我国沿海普遍分布。原形态:嫁(虫戚),贝壳呈...
中药材“娘娘菜”。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0004200m的田间、山地草原或林缘。 资源分布:分布于内蒙古、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和西藏。原形态:一年生草...
中药材“婆婆纳”。别名:卵子草、石补钉、双铜锤、双肾草、桑肾子。性味:淡,凉。功能主治:凉血止血,理气止痛。用于吐血,疝气,睾丸炎,白带。用法用量:0.5~1两...
中药材“安息香”。别名:白花榔。性状:本品为不规则的小块,稍扁平,常粘结成团块。表面橙黄色,具蜡样光泽(自然出脂);或为不规则的圆柱状、扁平块状,表面灰白色至淡...
中药材“安胎药”。别名:骨筋草、吓唬草。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2001600m的疏林、灌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云南。原形态:无柄感应草 多年生常绿小草...
中药材“孔公孽”。别名:通石、孔公石。出处:孔公孽始载于《本经》,列于中品。 1.《别录》云:“殷孽根也。青黄色,生梁山山谷。”陶弘景云:“凡钟乳之类,三种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