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德迅经验网(desoon.cn)小彪给各位分享少林寺缆车什么时候建的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少林寺什么时候建成(少林寺什么时候建成时间)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少林寺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是孝文帝为安顿印度高僧跋陀而建,因其建于嵩山少室密林之中,故定名“少林寺”。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27年),印度高僧菩提达摩来到少林,在少室山五乳峰一天然石洞面壁九年,首传禅宗。至此,少林被称为“禅宗祖庭”
少林寺位于河南省嵩山西麓。嵩山在登封县境内,属伏牛山脉,东西绵亘近百公里,为我国五岳之一。有72峰,峰峰有名。东为太室山,有太白、望都、玉女等36峰;西为少室山,有望洛、罗汉、钵盂等36峰,主峰为峻极峰,海拔1492米,像横卧中原的巨人。嵩山先后建有72座寺院。这里有中国最古老的北魏嵩岳寺塔,最早的禅宗寺院少林寺,规模宏大的塔林,最著名的元代观星台,最有史料价值的汉三阙(太室、少室、启母阙),规模宏伟的中岳庙,古朴雅致的嵩阳书院,苍翠清幽的大法王寺等。
少林寺面对少室山,背依五乳峰。据史书记载:少林寺的第一位住持是一个叫跋陀的小乘教和尚,北魏孝文帝元宏太和二十年(496),他从古印度跋涉来到中国,得到虔信佛教的孝文帝的崇拜。因跋陀喜欢隐居幽静之处,孝文帝就让人在少室山下密林深处为他建了一座寺院,取名少林寺。跋陀在寺内收弟子百人,并翻译了随身带来的经典。跋陀圆寂后因无传灯接宗的规矩,其弟子也分散各地传道。数十年后,少林寺成为大乘教的基地。南朝末年,菩提达摩经过三年海上飘泊来到中国宣传大乘佛教。他先在广州光孝寺讲道传教,后被梁武帝接到南京相见。梁武帝以为自己建寺、写经、度僧造像甚多,积有不少功德,而达摩却说“无功德”,所作皆是“有为之事”,不是实在的功德。二人话不投机,达摩便以五叶芒苇作舟渡江,入魏,来到嵩山少林寺,创立了禅宗。他所传的禅宗不重玄理,而主张坐禅“壁观”,以面壁沉思,屏息众念来领悟禅理,这种简便易行的修养方法自然易于推广,使得后来禅宗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派别,达摩则被中国禅门定为初祖。唐代宗赐谥“圆觉禅师”。由于达摩所传的大乘教对当时流行于中国广大地区的旧禅法是一种革新,因此斗争激烈。达摩去世后,他的弟子们形成了以慧能为首的南宗和以禅秀为首的北宗。南北宗在教义上无多大区别,但在修行上北宗倡导“渐悟”,而南宗倡导“顿悟”,主张“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经过十几年的争执,至唐德宗时,南宗终于取代了北宗的势力。此后少林寺一直成为南宗一派的传法道场。后南宗内部又分为曹洞、临济、云门、法眼和沩仰五宗,其中以曹、临二宗影响最大。元初后,少林寺明确以曹洞宗为正宗,一直延续至今。
少林寺曾一次被废,二次被焚。被废发生在北周武帝时,当时国内信佛人数占居民一半,生产受到影响,损害了皇室利益。于是建德三年(574)周武帝下令禁佛、道二教。少林寺被废弃,僧众纷纷遣散回乡。七世纪初,少林和尚们因在李世民征战中助战有功,受到唐王大力支持,又重建少林寺。至宋时,寺已聚僧二千多人,楼台殿阁五千余间,占地36公顷,藏经近万卷,号称“天下第一名刹”。清雍正年间(1723—1735)皇帝怕武僧造反,放火围攻寺院,将少林寺置于火海中。乾隆以后又加以重修。1928年,军阀石友三纵火又将名刹付之一炬,这次大火损失严重,火势延续五个昼夜,七进院落只剩下二、三间,无数经典、法器等贵重文物化为焦土。解放后又多次整修,逐渐恢复往昔模样。现寺共七进,总面积约三万多平方米,规模宏大,并有常住院、初祖庵、二祖庵、三祖庵、塔林、甘露台、祠堂及南园等附属建筑。
山门为一殿,面阔三间,雕脊彩瓦,吻兽生动,系清雍正十三年(1735)所建。门上“少林寺”横匾原悬于天王殿,兵火后移此,为清圣祖玄烨亲书。殿内有弥勒佛坐像和韦驮护法神像各一尊。山门后甬道两旁立有唐、宋、元、明、清各代碑铭三十余座,为少林寺有名的“碑林”。其中有王知敬写的大唐天台御制诗书碑,元代日僧邵元撰文的息庵禅师碑,明代的释迦双迹灵相图,扶桑园沙门德始书写的淳拙和尚碑以及书法家米芾“第一山”刻石,明代董其昌书写的天言道公碑,清乾隆的御书碑,吴道子的观音画像碑等。其中以北宋苏轼的《观音赞碑》和元代赵孟頫的《裕公碑》为最佳。
二进院为天王殿。该殿与四进的藏经阁和三进的大雄宝殿均被毁,现已重修好,内有四大天王像。三进大雄宝殿于1986年重建。殿内柱基均为雕刻高1米多的石狮。藏经阁遗址前后,除钟楼遗址上放重5.5吨的金代大铁钟外,神座上放明代弘治元年(1488)铸的1.75米高的地藏王铁像和石碑等文物,东配殿为紧那罗王殿和东客堂,西配殿是六祖堂和西客堂。
方丈院在第五进院落,这是兵火后山门内幸存的第一所建筑。中为方丈室,是历代住持和尚居住的地方。乾隆十五年(1750)高宗弘历曾留宿于此,因此一度易名“龙庭”。站在方丈室门口南望少室山主峰,山坡上横卧一块巨石,约10多平方米,每当夏季雨过天晴,阳光直射石上放射出奇异光彩,遥望如白雪一片,晶莹夺目,故称“少室晴雪”,为中岳八景之一。
出方丈室拾级而上,高台上有一座琉璃佛殿,称“达摩殿”,又叫“立雪亭”,相传为禅宗二祖慧可立雪断臂处。慧可,少为儒生,博览群书,通达老庄易学,后出家,精研三藏内典。在40岁左右遇达摩于嵩山洛阳一带游化,即拜他为师。达摩闭门面壁,置之不理,慧可便在门外等候,时数九寒天,大雪过膝,慧可站立雪中不动,第二天达摩仍不许入室,于是慧可砍下左臂献于达摩前,表示求道至诚,达摩才把木棉架裟和钵盂传他,作为传法的凭证。“衣钵传真”的典故便出于此。亭内佛龛中供奉达摩铜像。亭正中悬挂乾隆御书“雪印心珠”横匾。亭外东墙镶嵌金代模刊的苏轼观音像和观音赞、金代刻制的二祖慧可画像、明代左思明的“炼魔台”三字刻石等。
过了立雪亭便是毗卢阁,又称千佛殿,系明末重建。佛龛中供明代铸造的毗卢佛铜像。殿东、西、北墙上有大型彩色壁画——五百罗汉。高7米,面积330多平方米,其规模之大为全国同类壁画中所罕见。五百罗汉形貌奇特,分为35组,各表达一个故事,据说色彩数年一更。整个三层画面采用重彩平涂法,朱黑和谐,勾勒粗劲有力。线条简炼,笔法流畅。东壁是明代雕刻的阿弥陀佛玉石像。殿内地面上有48个排列成深20厘米的陷坑,据说是少林武僧练拳习武的脚坑遗址。
千佛殿的西厢为地藏殿,东厢为白衣殿。白衣殿内供奉白衣观音铜像一尊。殿内三面墙上绘有彩色壁画,均系晚清所制。北面和南面绘的是众僧徒手和持械练拳习武的动作,所以千佛殿亦称拳谱殿或锤谱殿,北面山墙上绘湛举和尚在殿前指导僧徒拳赛的情景。后壁北端二间绘“十三和尚救驾唐王”与“活捉郑将王仁则”的传统故事。神罩两侧绘制的是降龙伏虎图,东北和东南壁角是文殊骑青狮和普贤骑白象等。
出寺向西北行一公里,便是初祖庵。这座寺院主要是为了纪念禅宗初祖达摩上山修行而建。庵内有山门、大殿、千佛洞,现存主要建筑为一殿、两亭和千佛阁等。大殿建于北宋宣和七年(1125),木构梁架,斗栱都是典型的宋代风格,是河南现存木构建筑中之杰作。殿内梁柱用16棂石柱和弯曲圆木叠成,柱上雕刻的武士、游龙、舞凤、飞天、凤戏牡丹、群鹤闹莲等图,工艺精细,神态生动,体现了宋代中叶绘画和雕刻技艺的水平。大殿东南有古柏一株,相传为禅宗六祖慧能所植,俗称马柏。殿后两亭有宋代书法家的碑石四十余品。初祖庵不远的五乳峰中有一“达摩洞”。洞前立有一片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雕刻的双柱单孔石坊,洞内有“面壁石”一块,据说是由于达摩在此静坐面壁九年其影入石所致。佛徒们视此为至宝,可惜已毁于兵火。
二祖庵位于钵盂峰上,庵内有大殿、碑碣数道,庵外有古柏及唐、元、明代砖塔三座,庵南有一块巨石叫“石削石芙蓉”,传为慧可断臂养伤处,名“养臂台”。庵前有四眼泉水,虽相隔咫尺,但水味各异。据说慧可在此养伤时吃水困难,达摩知道后便用锡杖点几下,所点之处便涌出泉水,故称“卓锡泉”。南面还有觅心台,为慧可行经处。
寺西300米处,有一片宏大的古塔群,这是安葬历代高僧、住持、大和尚的坟墓,占地约1.4万平方米,共有唐、宋、金、元、明、清历代250多座砖塔和石塔,为我国最大的塔墓群。塔从一级到七级,为四、六、八角,也有柱体或锥体,空心实心均有,大都雕刻塔铭题记。塔林是我国研究砖石建筑的重要实物资料。
嵩山·少林寺交通从郑州长途客车站乘车至登封,行程约2小时,高速约1小时,下车后原地转中巴,不出半个小时即到。火车站前也有旅游直达车,车较少,开车时间视人数而定,约1小时到。
从洛阳长途汽车站乘车至登封,约90分钟即到少林寺道口。
嵩山少林寺创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 孝文帝为了安置他所敬仰的印度高僧跋陀尊者,在与都城洛阳相望的圣山——嵩山少室山北麓敕建少林寺。 少林寺位于河南省登封市西北13公里的中岳嵩山西麓,背依五乳峰,周围山峦环抱、峰峰相连、错落有致,形成了少林寺的天然屏障。嵩山东为太室山,西为少室山,各拥三十六峰,峰峰有名,少林寺就是在竹林茂密的少室山五乳峰下,故名“少林”。 扩展资料: 少林寺常住院自开山门开始前后共七进院落,是拜佛、坐禅、诵经、接待、藏书、开展大型法事活动的地方,也是住持僧及各方执事僧居住,办理内外日常事务的地方,常住院宽160米,长360余米,占地面积约57600平方米。 今日,少林弟子已遍布全球。少林文化已被世界越来越多的民族认同,成为连接世界人民友谊的纽带。在世界各地热爱中国文化的人们心目中,少林文化不仅成了中华武术的代表,以及中华佛教禅宗文化的独特意象,更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象征之一。 参考资料来源:少林寺官网-寺院介绍
河南省登封县的嵩山,是我国“五岳”中的中岳。嵩山山势挺拔,险峰奇异,名胜古迹星罗棋布。闻名中外的佛教古庙少林寺便是这儿的古迹之一。 少林寺位置在少室山北山脚五乳峰下。因为寺院建在少室山的茂密树林中,所以叫“少林寺”。少林寺在很早的北魏时期就建成了。但因为多次的战火,寺内主要建筑大都化为灰烬。现在保存下来的物品,大多是明、清两代的。主要有毗卢阁的五百罗汉图和东偏殿内少林寺练拳壁画,还有几百品唐宋各朝代的碑刻。 少林寺是我国武术史上“少林派”的发源地。据说当年这里的和尚,每天面对墙壁静坐。时间长了不禁就要伸伸腰,活动活动腿脚。这些动作经过寺僧不断演练、充实、创造,就发展成功力深厚的少林武术。现在少林寺千佛殿内的砖砌地面上,还留有四排48个深约20厘米的凹坑,据说是和尚们练拳时“站桩”的脚窝遗迹。
驰名中外的少林寺,位于河南登封县西北少室山的五乳峰下,对少室山,群山环峙,众峰耸立,溪水环流,林木茂盛,景致幽雅。佛教界称达摩为中国佛教禅宗的“初祖”,少林寺被誉为禅宗的“祖庭”。因其位处少室山林中,故称少林寺。
少林寺创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是北魏孝文帝元宏为安顿印度僧人跋陀落迹传教而建造的。因寺座落于少室山阴的丛林之中,故名。正如清景日眕《说嵩》云:"少林者,少室之林也"。
跋陀到少林寺后,长住于此传授小乘佛教。不乘是以自解脱为目的的早期印度佛教。当时前来少林寺求法的达数百人,高足弟子有慧光、僧稠等人。跋陀传法之后,传灯转移,并不继续发展。
北魏孝明帝孝昌三年(公元527年),释迦牟尼第二十八代佛徒菩提达摩漂洋过海到中国,途经广州、南京,然后北渡长江来到少林寺,在跋陀开创的基础上,广集信徒,传授禅宗,寺院逐渐扩大,僧日益增多,少林寺名重一时,成为禅宗祖庭。禅宗是佛教的一派,禅是梵语"禅那"的略称,即安定、止息杂虑的意思,其宗旨是"明心见性,一切皆空"。禅宗修道的禅法称为"壁观",就是面对墙壁静坐修行。达摩曾在少林寺后五乳峰上的石洞里终日面壁了九年,由于年深日久,身影投于石上,留下千古传颂的"面壁石",现在少林寺内还有达摩的面壁影石。达摩在少林寺修行多年,并于北魏天平三年传法于慧可,从此禅学在少林寺落迹流传。
南北朝时,佛教盛行,佛寺遍天下,北周武帝时采纳元嵩"定教先后"的建议,于建德三年(公元574年)下令禁止佛、道二教传流,当时少林寺也不能幸免,僧众流亡严重。北周大象年间,静帝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复行佛、道二教,并重整少林,同时将少林寺改名为陟岵寺。
到了隋代,当隋文帝即位后,颇重佛教,于是在开皇初年复改陟岵寺为少林寺,并赐少林寺田地一百顷为寺院庄园,少林寺从此成为一个拥有百顷良田的大庄园。隋末唐初,少林十三和尚因助唐有功,受到唐太宗的优厚封赏,赐田地千顷,水碾一具,参战僧人也各有封赐。从此,少林寺名扬天下,被誉为"天下第一名刹",少林寺也成了李唐最高统治者经常驾临游幸之所,如高宗、武则天不断到少林寺游幸,每次都有封赐,并对少林寺大加增建。到了唐宋年间,少林寺拥有土地14000多亩,寺基540亩,楼台殿阁5000余间,僧徒达2000多人,甚为兴盛。
元明时期少林寺仍很昌盛。元初,世祖命福袷和尚主持少林,并统领嵩岳一带所有寺院。福裕主持少林时,创建钟楼、鼓楼,增修廊庑库厨,金碧辉煌,殿宇一新,僧徒云集演武礼佛,"众常两千"。后福裕被元帝追封为晋国公。
明王朝建立后,少林寺的殿宇楼阁屡经修葺,并有所增建。嘉靖时因寺僧抗倭有功,明朝皇帝又大规模地修整了寺院,寺院并享有明朝官府所赐予的免除粮差等特权。
清朝初期,少林寺也颇为兴盛,康熙亲自为山门及大雄宝殿书写匾额;雍正时创建山门;乾隆皇帝还亲临少林,夜宿丈室,写下众多的诗词、匾额。清末以后,少林寺屡遭兵燹战火,特别是1928年军阀石友三火烧少林寺,大火延续四十余天,寺内建筑文物毁环严重。
少林寺从山门到千佛殿,从塔林到达摩洞,从初祖庵到二祖庵,寺内的楼台建筑、佛像雕塑、殿宇壁画、钟磬铸造、栏柱雕绘、台阶石砌、碑刻诗画、古塔石坊等皆为文物古迹之精品,少林寺因而成为中外游客广为游览的海内名寺。正如唐代裴凗在《皇唐嵩岳少林寺碑》中所说的:"海内灵岳,莫如嵩山,山中道场,兹为胜殿。"
建国后,特别是近几年,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国家拔巨款对少林寺大加整修,恢复和修缮了少林寺的大部分建筑和文物,并美化了环境,增添了设施,从而使千年古又呈现出金碧辉煌的局面。
少林寺的主体建筑为常住院,是寺中住持及众执事僧们进行佛事活动和起居的地方,也就是人们所通称的"少林寺"。常住院依山而建,中轴建筑共为七进,即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方丈室、达摩亭和千佛殿,两侧还有六祖殿、紧那罗殿、东西禅堂、地藏殿、白衣殿等建筑,面积三万多平方米。
少林寺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嵩山五乳峰下,因坐落于嵩山腹地少室山茂密丛林之中,故名“少林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是孝文帝为了安置他所敬仰的印度高僧跋陀尊者,在与都城洛阳相望的嵩山少室山北麓敕建而成。少林寺常住院占地面积约57600平方米,现任方丈是曹洞正宗第47世、第33代嗣祖沙门释永信。
少林寺是世界著名的佛教寺院,是汉传佛教的禅宗祖庭,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天下第一名刹”。因其历代少林武僧潜心研创和不断发展的少林功夫而名扬天下,素有“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功夫甲天下”之说。
少林寺现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包括少林寺常住院、初祖庵和塔林在内的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
少林寺创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孝文帝元宏为安顿来朝传授小乘佛教的印度僧人跋陀,在与都城洛阳相望的嵩山少室山北麓敕建而成。
永平元年(506年),印度高僧勒拿摩提和菩提流支先后到少林寺开辟译场,在少林寺西台舍利塔设立翻经堂翻译经书。之后,慧光在少林寺弘扬《四分律》等师说,经多代发展,后世最终形成四分律宗。
北魏孝明帝孝昌三年(527年),释迦牟尼佛第二十八代徒菩提达摩来到少林寺,他在跋陀开创的基础上,广集信徒,传授禅宗,东魏孝静帝天平三年传法于慧可,从此禅学在少林寺落迹流传。
在南北朝佛教发展高峰期,北周武帝采纳还俗沙门卫元嵩删寺减僧的建议,在建德三年(574年)下令禁止佛教传流,史称北周武帝灭佛,少林寺毁坏严重。
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北周静帝恢复少林寺,将其改名为陟岵寺。
隋文帝崇佛,复改陟岵寺为少林寺,并赐给少林寺土地一百顷,再加上其他赏赐,少林寺成为拥有百顷良田和庞大寺产的大寺院。
唐初,少林寺十三和尚因助唐有功,受到唐太宗的封赏,赐田千顷,水碾一具,并称少林僧人为僧兵,从此,少林寺名扬天下,被誉为天下第一名刹。
至唐宋年间,少林寺拥有土地14000多亩,寺基540亩,楼台殿阁5000余间,僧徒达2000多人。达摩开创的禅宗教派在唐朝兴盛,是唐代佛教最大宗派。
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庆历新政失败后,留心空宗者始于汴京(今开封)设立禅院。
北宋元祐八年(1093年)左右,报恩禅师在少林寺弘扬曹洞宗风,终使少林寺“革律为禅”。
元代初,世祖命福裕和尚住持少林,并统领嵩岳一带所有寺院。福裕和尚住持少林期间,创建了钟楼、鼓楼,增修廊庑库厨,僧徒云集至此演武礼佛。
嘉靖时期,日本倭寇袭扰中国沿海,少林僧侣抗倭有功,因此**大规模修整寺院,少林寺还享有官府所赐予的免除粮差等特权。其后,少林僧人至少有六次被明朝**征调,参与战事,并屡建功勋,所以朝廷又多次为少林寺树碑立坊修殿,而少林功夫在中国武术界的权威地位也得以确立。
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康熙皇帝亲书少林寺(原挂于天王殿,后移至山门)、宝树芳莲(原挂于大雄宝殿,后被火焚)二方匾额。
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皇帝亲览寺院规划图,审定方案,重建山门,重修千佛殿,少林寺这次大修缮和改建耗银达九千两。
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亲临少林寺,夜宿方丈室,写下众多诗词、匾额。
有的,叫做“薪金”。这是中国佛教特有的。南传佛教直到现在还是保持着托钵的习惯。但是北传佛教,到了中国以后,由于中国人的思想文化,认为托钵就是乞讨那是乞丐才做的事情,再加上皇室信仰佛教,当然不能让僧侣去“讨饭”,所以后来就渐渐改变了。现在寺院的僧人是有薪金的,买一些日常用品,一个月几十块钱而已(好像是30多,不记得了),而中国佛学院的高级法师们(相当于大学教授,博导)一个月的薪金在千元左右,这是在北京这样消费水平极高的城市。据我所知他们办有学堂,资助孤儿院,贫困儿童等等。
少林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由孝文帝元宏为安顿印度僧人跋陀而依山辟基创建,因其座落于少室山密林之中,故名“少林寺”。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27年)释迦牟尼的第二十八代佛徒菩提达摩历时三年到达少林寺,首传禅宗,影响极大。因此,少林寺被世界佛教统称为“禅宗祖庭”,并在此基础上迅速发展,特别是唐初十三棍僧救驾李世民后得到了唐王朝的高度重视,博得了“天下第一名刹”的美誉 史上曾经除了嵩山少林寺还有一个南少林,姑且并列叙述如下: 少林寺,位于登封县城西北13公里少室山北麓五乳峰下.若从郑州,开封,洛阳乘汽车,可直达寺院门前.少林寺创建于北魏太和二十年(496年),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寺建于少室山麓的丛林茂密之处,故名“少林”.正如《说嵩》中所说:“少林者,少室之林”.少林寺是我国佛教禅宗的发样地,所以又称《少林禅寺》和《大少林》.据文献记载,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印度高僧跋陀自西域跋涉来洛阳,他***幽栖,常到嵩山,又受孝文帝尊崇,“诏于少室山阴,筑少林寺而不能是居之”.北魏正光至孝昌年间,另一印度僧人达摩来中国,修禅于嵩山少林寺.他广集***,传授禅宗,使少林寺的影响日益扩大,传说达摩曾在山中面壁九年,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留影于石. 关于福建南少林寺: 根据近年来的一些历史和考古专家(Experts)发现研究,很多很多专家(Experts)以为福建共有三座南少林寺,他们分别就是莆田,泉州,福清三座南少林寺院.当中,创寺最早的莆田南少林寺,据《兴化府志》记载:莆田南少林寺原名“林泉院”,建于南朝陈永定元年(公元557年),比莆田置县早11年,较嵩山少林寺晚建61年.其次为泉州少林寺,据《晋江县志》与《泉州府记》记载:泉州少林寺建于唐干符(公元874–879年)中年,原名“镇国东禅少林寺”,今名“东禅寺”.而不能是最有说服力算福清南少林寺,在一些史书如《八闽通志》,《三山志》以及清乾隆天子钦定的《四库全书》中有记载“福清少林”字样,根据在福清南少林寺遗址所挖掘的文物来评估,福清南少林约创建于唐代,至今有一千余年的历史. (一)泉州南少林寺 据历史记载,中国的少林寺,差未几有10处之多.最著名确当属河南登封少林寺,建寺最早,影响最大.其次是福建省晋江市东门外的泉州东禅少林寺.在中国武术发展中的贡献,也以这二者为最,传奇故事颇多. 福建泉州东禅少林寺,相传为唐初嵩山少林寺武僧智空进闽所建,址在清源山之东岳山麓,一向为我国南禅及南少林武术之**,申明远播.自唐宋元明清以来,历经三废三兴.据清代《西山杂志报刊》记载,唐天助元年(公元907年),“少林寺反王审知附梁,被毁”,北宋太平兴国六年(公元981年)诏修;南宋景炎元年,“清源少林寺千僧蒲寿庚之降元”,千僧抗元,少林寺再一次被毁,明洪武十年,州官黄立中“疏奏朝廷,敕修少林寺”,直至清乾隆二十八年,泉州少林寺第三次被毁,火烧少林寺之后,少林寺和尚至善法师避祸民间,继承招收少林***,反清复明.部分武僧逃进德化避难,其躲身地一直是个谜.近来有人证明,泉州市德化县福建省著名的戴云山脉是当年南少林武僧的落脚点.在乾隆年间,一代武林宗师洪熙官进了泉州少林寺,拜至善禅师为师,继承发展南少林拳.后来他在广东佛山习武,开馆授徒,培养出了南少林拳王黄飞鸿,后又由黄飞鸿***传至香港,并远播东南亚及美国等地. 现位于东岳山脚下的泉州市少林寺,挖出了大量唐宋时期南少林寺的建筑构件之后,位于南安石井镇埭头村的颜岗寺又发现了一处“南少林五祖”之一的墓塔,为“南少林起源地在泉州”的说法再添一重要左证.正在施工的泉州南少林寺二期工程在复建天王殿工地上,已陆续出土一批唐宋时期古石础,石柱,石塔刹,药碾槽,宋瓷花瓶等贵重文物.此间考古人士称,这是南少林考古的又一新发现,进一步印证了泉州南少林遗址历史.但所有这些的证据还是难以服众,最重要的一点是无直接或者间接记载“少林寺”的字样,但他对我国的宗教与佛教的发展起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莆田南少林寺 1986年,莆田市在西天尾镇北部层峦叠嶂中的九莲山麓发现一处古建筑遗址,以及五口建造于北宋年间的大型花岗岩石槽残碑,石柱等,学者们从石槽长226厘米,宽100厘米,槽旁刻有“诸罗汉浴煎茶散”字样,判断这是僧兵治疗(Treatment)伤病用的石槽,又从残碑,石柱上的“林泉院”,“寺山界”字样,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口重达数千斤的宋代石槽,槽上刻有“当院僧兵永其佳其合共造石槽一口”,推测此遗址可能是南少林寺遗址. 九莲山南少林寺海拔500多米,地形酷似河南的山间盆地,居九西岳脉中段,地势十分险要,是理想的兵家用武之地.山间盆地小平原,耕植可以自给,大本营离各个隘口不过数里之远;且坡度平缓,如有军情,到隘口凭险扼守不过片刻功夫.从地理形势上看,林山实在是个易守难攻的躲龙卧虎之地.寺区附近有朱山,樟江,寨头等10多个山寨.目前各寨遗址均存.山头尾和梧桐山还有高III.四十米颇为壮观的山涧瀑布.少林寺遗址正处在九莲山盆地的**,寺院的基地有两三万多平方米,十方丛林的心胸可想而不能是知.清初,南少林寺因在反清复明斗争中与天地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清王朝深为忌恨,遣兵焚毁,莆田南少林寺从此湮没于历史烟尘之中.
少林
即公元496年,少室山北麓五乳峰下寂静的山林中矗立起一座寺院,这便是日后声名显赫的少林寺。少林寺是北魏孝文帝元宏为安顿印度僧人跋陀落迹传教而兴建的。但少林寺的名扬天下,却缘于另一位印度高僧菩提达摩。
少林寺落成三十多年后,即北魏孝昌三年,菩提达摩不辞艰辛,从南天竺国渡海来到东土,开始了禅宗在中华大地上的传播。
人们说起禅宗时,往往会用一派“本地风光”来表达对禅宗的印象。佛教的文化渊源在印度,而禅宗是独具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它的文化渊源在嵩山,在被誉为“禅宗祖庭”的少林寺。
达摩首先到了金陵,一月之后来到永宁寺,只见那九级浮屠“金盘炫日,光照云表;宝铎含风,响出天外;歌咏赞叹,实是神功”,自称活了一百五十岁,周游列国,没有见过如永宁寺这般精美的寺院,真是极尽佛的境界。于是,达摩口唱南无,合掌赞美不停,已经将心许与嵩洛。
离开永宁寺,达摩来到几十里外的嵩山少林寺,落迹于此,终日面壁。面壁似乎是一种追根穷源思来想去,也似乎是一种无言召唤和漫长等待。
这时候嵩山有位名叫神光的僧人,听说达摩大师住在少林寺,于是前往拜谒。
达摩面壁端坐,不置可否。神光没有气馁。他暗自思忖:“古人求道,无不历尽艰难险阻,忍常人所不能忍。古人尚且如此,我有何德何能?当自勉励!”时置寒冬腊月,纷纷扬扬飘起漫天大雪。夜幕降临,神光仍在寺外站立不动,天明积雪已没过他的双膝。达摩这时才开口问道:“你久立雪中,所求何事?”神光泪流满面说道:“只愿和尚慈悲,为我传道。”达摩担心神光只是一时冲动,难以持久,略有迟疑。神光明白达摩心思,就取利刃自断左臂,置于达摩面前。达摩于是就留他在自己的身边,并为他取名慧可。少林寺内的立雪亭,便是为纪念慧可断臂求法的事迹而建。
达摩禅师以四卷《楞伽经》授予慧可,慧可就是日后禅宗在东土的第二代祖师,自此,禅宗在中国有了传法世系。
禅宗在其诞生地印度也没有成宗,却在传入嵩洛后,成为中国佛教延绵不断的主流宗派。禅宗流传久远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其教义和修行方法的简易性。教内传法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教条化、形式化的弊端,只重考据文字而不重把握精神,会丧失教义的灵魂。针对这种偏颇的倾向,禅宗提出了“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宗旨。所谓“教外别传”,是指在教典以外别有一种教义的传授方法。禅宗的简易性,便体现在“见性成佛”的主张上。
禅是“静虑”,佛教称安静地深思为禅定。达摩提出一种新的禅定方法,否定了印度佛教那一套修行的阶梯层次和累世修行,主张人人都具有佛性也就是“本性”,人人都先天地具有成佛的智慧也就是“菩提”,人人都能够通过觉悟佛性而成为佛,尽管何时豁然大悟难以料定。众生之所以未能成佛,是因为对自身的本性没有觉悟。一旦“拨开迷雾见青天”,明心见性,自性就是佛,把佛变为举目常见的平常人。
禅宗传到唐代,六祖惠能提出顿悟的主张,连坐禅也免了,认为顿悟并不要求离开现实生活,“举足下足,长在道场,是心是情,同归性海”,“提水斫柴无非妙道”,在日常劳动生活中都可以顿悟成佛。少林功夫便起源于僧人的日常生活。相传跋陀的弟子慧光十二岁时,能在井栏上反踢毽子五百下。在井栏上踢毽子是很危险的,功夫不到家就可能跌落井中。少林功夫的许多招式都是僧人们受日常劳作,如挑水、扫地、打柴、烧火动作的启发加工提炼而成的。最高深的功夫其实也是最普通的功夫。
被誉为少林功夫之源的《易筋经》,记载的就是一种疏通人体经脉从而强筋壮骨的功夫。菩提达摩采用壁观的方法参禅,长期静坐,困倦是难免的,要时常起来活动筋骨。相传达摩走后,少林僧人在洞中发现了一个铁盒,盒上没有锁,却打不开。聪明的僧人用火一烤,铁盒便开了,原来铁盒被蜡封住,以防水汽侵蚀。铁盒中有两部书,一本是《易筋经》,另一本叫《洗髓经》,都是用梵文写的。
当时,少林寺里真正懂梵文的只有二祖慧可。慧可把《易筋经》留在少林,自己拿着《洗髓经》去云游天下。
寺中也有一些对梵文一知半解的僧人,你翻他译,依法修炼,以致后来少林功夫多如牛毛。后来,有位僧人带着《易筋经》去峨眉山,见到了天竺僧人般剌密谛。在般剌密谛的帮助下,《易筋经》才有了中文版。慧可云游归来,带回了他自己翻译的《洗髓经》。大家两相比较,才发现《易筋经》和《洗髓经》原来是一体的。自《易筋经》问世,少林僧人坐禅与习武已是密不可分了。
唐初,少林寺已拥有一支勇猛善战的僧兵队伍。武德年间,少林寺僧因助唐王李世民平定王世充,李唐立国后,特许少林寺演练僧兵,可自立营盘,不戒酒肉,俗称“五荦和尚”。以后各朝代相沿成习。元朝初年,少林寺方丈富裕曾被武功盖世的元世祖忽必烈封为晋国公。
嵩岳山林天生与佛有缘。隋文帝开皇20年,即公元600年,一代高僧玄奘于嵩山北麓缑氏镇陈河村悄然出生。隋唐时期,中国佛教宗派纷纷创立,标新立异。玄奘遍学佛教传入中国的各家经论,发现了诸家之间的意见。这种分歧争论“凡数百年,率土怀疑,莫有匠决”,玄奘要来决断。他选择的也是朱士行西行求法的道路,想到印度求取《瑜伽师地论》来统一诸家异说。玄奘长途跋涉历尽艰辛,终于到达印度的佛学中心摩揭陀国王舍城的那烂陀寺,从主持人戒贤学习五年,成为精通五十部经论的十大德之一。唐贞观十九年,即公元645年,玄奘回到长安,夹道相迎者数十万,争相目睹唐僧风采。此后,玄奘历时十九年,共翻译佛经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一卷。并完成地理学巨著《大唐西域记》。
少林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由孝文帝元宏为安顿印度僧人跋陀而依山辟基创建,因其座落于少室山密林之中,故名“少林寺”。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27年)释迦牟尼的第二十八代佛徒菩提达摩历时三年到达少林寺,首传禅宗,影响极大。因此,少林寺被世界佛教统称为“禅宗祖庭”,并在此基础上迅速发展,特别是唐初十三棍僧救驾李世民后得到了唐王朝的高度重视,博得了“天下第一名刹”的美誉 史上曾经除了嵩山少林寺还有一个南少林,姑且并列叙述如下: 少林寺,位于登封县城西北13公里少室山北麓五乳峰下.若从郑州,开封,洛阳乘汽车,可直达寺院门前.少林寺创建于北魏太和二十年(496年),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寺建于少室山麓的丛林茂密之处,故名“少林”.正如《说嵩》中所说:“少林者,少室之林”.少林寺是我国佛教禅宗的发样地,所以又称《少林禅寺》和《大少林》.据文献记载,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印度高僧跋陀自西域跋涉来洛阳,他***幽栖,常到嵩山,又受孝文帝尊崇,“诏于少室山阴,筑少林寺而不能是居之”.北魏正光至孝昌年间,另一印度僧人达摩来中国,修禅于嵩山少林寺.他广集***,传授禅宗,使少林寺的影响日益扩大,传说达摩曾在山中面壁九年,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留影于石. 关于福建南少林寺: 根据近年来的一些历史和考古专家(Experts)发现研究,很多很多专家(Experts)以为福建共有三座南少林寺,他们分别就是莆田,泉州,福清三座南少林寺院.当中,创寺最早的莆田南少林寺,据《兴化府志》记载:莆田南少林寺原名“林泉院”,建于南朝陈永定元年(公元557年),比莆田置县早11年,较嵩山少林寺晚建61年.其次为泉州少林寺,据《晋江县志》与《泉州府记》记载:泉州少林寺建于唐干符(公元874–879年)中年,原名“镇国东禅少林寺”,今名“东禅寺”.而不能是最有说服力算福清南少林寺,在一些史书如《八闽通志》,《三山志》以及清乾隆天子钦定的《四库全书》中有记载“福清少林”字样,根据在福清南少林寺遗址所挖掘的文物来评估,福清南少林约创建于唐代,至今有一千余年的历史. (一)泉州南少林寺 据历史记载,中国的少林寺,差未几有10处之多.最著名确当属河南登封少林寺,建寺最早,影响最大.其次是福建省晋江市东门外的泉州东禅少林寺.在中国武术发展中的贡献,也以这二者为最,传奇故事颇多. 福建泉州东禅少林寺,相传为唐初嵩山少林寺武僧智空进闽所建,址在清源山之东岳山麓,一向为我国南禅及南少林武术之**,申明远播.自唐宋元明清以来,历经三废三兴.据清代《西山杂志报刊》记载,唐天助元年(公元907年),“少林寺反王审知附梁,被毁”,北宋太平兴国六年(公元981年)诏修;南宋景炎元年,“清源少林寺千僧蒲寿庚之降元”,千僧抗元,少林寺再一次被毁,明洪武十年,州官黄立中“疏奏朝廷,敕修少林寺”,直至清乾隆二十八年,泉州少林寺第三次被毁,火烧少林寺之后,少林寺和尚至善法师避祸民间,继承招收少林***,反清复明.部分武僧逃进德化避难,其躲身地一直是个谜.近来有人证明,泉州市德化县福建省著名的戴云山脉是当年南少林武僧的落脚点.在乾隆年间,一代武林宗师洪熙官进了泉州少林寺,拜至善禅师为师,继承发展南少林拳.后来他在广东佛山习武,开馆授徒,培养出了南少林拳王黄飞鸿,后又由黄飞鸿***传至香港,并远播东南亚及美国等地. 现位于东岳山脚下的泉州市少林寺,挖出了大量唐宋时期南少林寺的建筑构件之后,位于南安石井镇埭头村的颜岗寺又发现了一处“南少林五祖”之一的墓塔,为“南少林起源地在泉州”的说法再添一重要左证.正在施工的泉州南少林寺二期工程在复建天王殿工地上,已陆续出土一批唐宋时期古石础,石柱,石塔刹,药碾槽,宋瓷花瓶等贵重文物.此间考古人士称,这是南少林考古的又一新发现,进一步印证了泉州南少林遗址历史.但所有这些的证据还是难以服众,最重要的一点是无直接或者间接记载“少林寺”的字样,但他对我国的宗教与佛教的发展起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莆田南少林寺 1986年,莆田市在西天尾镇北部层峦叠嶂中的九莲山麓发现一处古建筑遗址,以及五口建造于北宋年间的大型花岗岩石槽残碑,石柱等,学者们从石槽长226厘米,宽100厘米,槽旁刻有“诸罗汉浴煎茶散”字样,判断这是僧兵治疗(Treatment)伤病用的石槽,又从残碑,石柱上的“林泉院”,“寺山界”字样,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口重达数千斤的宋代石槽,槽上刻有“当院僧兵永其佳其合共造石槽一口”,推测此遗址可能是南少林寺遗址. 九莲山南少林寺海拔500多米,地形酷似河南的山间盆地,居九西岳脉中段,地势十分险要,是理想的兵家用武之地.山间盆地小平原,耕植可以自给,大本营离各个隘口不过数里之远;且坡度平缓,如有军情,到隘口凭险扼守不过片刻功夫.从地理形势上看,林山实在是个易守难攻的躲龙卧虎之地.寺区附近有朱山,樟江,寨头等10多个山寨.目前各寨遗址均存.山头尾和梧桐山还有高III.四十米颇为壮观的山涧瀑布.少林寺遗址正处在九莲山盆地的**,寺院的基地有两三万多平方米,十方丛林的心胸可想而不能是知.清初,南少林寺因在反清复明斗争中与天地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清王朝深为忌恨,遣兵焚毁,莆田南少林寺从此湮没于历史烟尘之中.
上一篇:在芽庄玩适合带小孩子吗?为什么?
下一篇:查一下鹤壁到汝南县多少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