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德迅经验网(desoon.cn)小彪给各位分享新会崖门攻略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我是湛江的,打算去广东江门市新会区的崖山古战场旅游(江门新会崖山纪念馆)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湛江应该有直通巴士到江门市新会汽车客运总站,票价不详。新会汽车客运站内有个公交车站,你选乘坐公交线路210新会汽车总站至南门桥,要1.5小时左右,乘坐到尾2个站落车,就能到达崖门炮台。如有不明客可以询问公交司机。如想去圭峰山旅游景区可以在新会汽车总站乘坐312轻轨站至滑草场的线路。如你想去小鸟天堂或梁启超故居可以在新会汽车总站乘坐222,213,209,210等公交线路中途落车,有不明白可以询问公交司机。玩完可以在新会市区内找旅店或酒店留宿。希望能帮到你!
公交线路:新会210路,全程约42.4公里 1、从新会汽车总站乘坐新会210路,经过45站, 到达古战场站
崖门古炮台
崖门古炮台最早设置于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并形成雏形,后于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正式设立兴建。崖门古炮台位于新会崖山,倚山面海,紧紧扼守着珠江八大出海口之一——崖门通往南海的进出水道。炮台呈半月城垛型,全长180多米,高约6米,上下两层共43个炮位对准海面,雄伟壮观,为广东省沿海现存最大的单体古炮台。
炮台基座及首层部分墙体以花岗巨石砌建。后山壁建有通往弹药库和兵营的**甬道,可惜因年久失修而坍塌。首层22个炮位均配置重型铁炮。现存三门古炮为1842年佛山所铸。首层上部及二层是以沙灰夯筑而成的护墙,最厚处达2米,坚韧无比。上层炮台是城垛形,设21个炮位,配置轻型火炮。炮台中门直通崖门水道,上刻“镇崖台”花岗石刻匾额,侧壁有“炎海风清”石刻字样。崖门炮台建好后,曾多次击沉倭寇和葡寇侵扰的贼船,也曾阻击过不少企图登陆洗劫乡村的海盗。**战争前夕,清两广总督林则徐派重兵驻守,令英侵略军望而却步。抗日战争期间,抗日游击队也曾凭借崖门炮台的险要,抗击日军的侵略。
1958年7月4日,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曾来此视察,并指出“崖门古迹很有纪念意义”。
1961年新会县人民**拨款重修崖门古炮台。1979年和1989年崖门古炮台分别被列为新会县和广东省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新会区人民**又拨款对崖门炮台进行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修葺和扩建。现在为新会宋元崖门海战文化旅游区,门票包括2个景点,一个700年前南宋故行宫,另外一个是古炮台,在广东江门新会区古井镇官冲村
呵 , 崖门
陈占标
��崖门,在新会南端,面临南海,是西江支流与潭江汇合出海口。口岸西有汤 瓶山、东有崖山对 峙如门,
因称崖门。
� 到过崖门游览的人,都会享受到这里的大自然美。呵,崖门,你确 实 瑰丽。站在高处眺望,烟波浩瀚的
南海,无际无边,水天一色;近处,山峦叠翠,夹着银洲 湖水滚滚南流,气象万千。然而,崖门不仅以风景
著称,更重要的是以峻险取胜。在珠江三 角洲的河流水域地带中,崖门与虎门实为西部与东部的屏障。这地
方,依山临水,踞高临下 ,易守难攻,历来被兵家视为海防咽喉之地。"远望崖门气势雄",郭沫若同志描绘
崖门形 胜的诗句,完全没有夸张。
� 呵,崖门!你以得天独厚的优越环境,被历史造就成为 一个举 世瞩目的宠儿。是南宋王都,是古战场,
是元宋兴亡的见证。"凭吊先朝一涕零",多少游 人为你洒出一掬同情之泪。
� 海水汹涌奔流,后浪推击前浪。此刻,我的思绪,走 向历史的 深渊;我的眼底,涌现历史的画卷;我的
心扉,接收历史的回声……
� 700年前,就在崖门 海,发生一场震古铄今的鏖战。元将张弘范、李恒率领新兴气锐蒙古军,追逐围攻从
硇洲迁 来崖山的南宋小皇帝。宋将张世杰、丞相陆秀夫的20万宋军,为保卫赵家王朝与元兵一决死 战,战斗
就象马拉松式在崖山周围剧烈展开。最后,宋室君臣士卒被迫退至崖门海中,以船 为垒,凭舟啬死 守。"楼
船千艘下天角,两雄相遇争夺搏",文天祥这样描写这场发生在祥兴二年(1279年) 二月初六日在崖门、浮尸十
万的海上厮杀:"一朝天昏风雨恶,炮火雷飞箭星落。"战争以 元 兵大败宋军而结束,丞相陆秀夫背负小皇帝
蹈海,南宋遂亡。这是一页南宋覆灭的悲痛史, 在当时,也称为是一幕民族悲痛的历史,古时也称亡国史。
汉族人民历来抱着传统的民族 感情,几百年来,人们吟出多少悲壮的、憾人肺腑的诗篇?脍炙人口的,有陈献
章的"世乱 英雄终死国",清初陈恭尹的"两崖波浪至今悲",民国时莫子青的"谁挽崖门既倒澜"。 直至解放后
,前广州市市长朱光还吟出"崖门我亦低回久"呢。在这里,民族气节得到充分 的发扬;国破家亡的**得到
尽情的发挥,而爱国主义的**将会撞击人们的心灵,爱国主 义的精神将会发扬光大!�
历史,如烟如雾。往事,瞬即消逝。然而,历史遗迹却永远使人 追忆。在崖门古战场千秋功罪评说中
,"奇石"算是最好的见证。
� "奇石",原是崖山附 近海边突出海面的两条石柱,古有"波心之石生奇绝,凌空屹立势如飞"之说,看来
是有点 夸张。此石何以称"奇石"?也许是宋帝丙在此石附近沉海吧?其实不然。此石奇就奇在给人 利用来摆功
,因而发生一场"抑*扬忠"的戏剧性故事。
� 原来,元朝大将张弘范为了表 彰 自己灭宋之功,竟在"奇石"上镌刻了"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十二
个大字。这一来 ,骂张弘范的人就多了。元末明初,邑人张扌为 年仅18岁,写过一首《崖门怀古》,就有
"摩崖共说张弘范 ,把酒唯浇陆秀夫"的警句,抑*扬忠,褒贬分明。明代中叶,广东提学使赵瑶骂张弘范"
忍夺中华与外夷",是个背叛民族的卖国贼。当御史徐瑁来游崖门,目睹奇石的张弘范的记 功字刻,立即命人
铲去,净化环境。陈献章、赵善鸣等拟另刻字于奇石,终因意见不一而未 果。几成为一桩"悬案"。
� "奇石"后来没有刻上字的另一个原因,是星移物换,海水涨 落发生了变化,"奇石"像个怕羞的黄花少女
不再轻易露出水面了。解放初,我乘船运粮经 过银洲湖,问起船家"奇石"在哪里?船家告诉我:"那奇石,平
日难得见。只有农历12月2 0日下午2时,潮水退至最低的水位才能见到�口罗 !"一年之后,听说航管部门清
理河道,把"奇石"当作" 暗礁"而炸毁,十分可惜。
� 现在在官冲沙村海旁那像蒙古包似的"奇石"是代替品。只是 由于六十年代初,著名戏剧家田汉来游,书
写"宋少帝与丞相陆秀夫殉国于此"十三个字, 镌刻于石上,人们再也不会怀疑这"奇石"的真实性了。
� 崖门古战场还有很多遗迹、遗物 ,如祠、庙、亭、殿和碑刻等等,虽经历劫,尚有幸存。解放后,从
1959年开始,至今已重 建有崖山的慈元殿、大忠祠、义士祠、石门楼以及复原的十多块旧碑石刻。此外,还
修建了 "杨太后陵"和"白鹇冢"等古迹文物。琉瓦飞檐的古建筑,掩映在绿树丛中,增添了崖山 的秀丽和肃穆
。然而,在这些古迹群体当中,令人最敬仰的要算"天地正气亭"了。亭中矗 立一块竖身大石碑,内刻宋丞相
文天祥当年在崖门口舟上作的《过伶仃洋》诗句:"人生自 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它把人们的思想引
到崇高的境界中去啊!
� 啊,崖门!数百 年 来,古战场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大课堂;近代在海边山岩上建筑的炮台,则成为抵
御外来 入侵的骄傲象征!
� 崖门海防,宋有戌寨、明筑东、西炮台。明末清初,镇慑倭寇*扰,发 挥很大作用。现今的崖门炮台,
建于清嘉庆年间,历经重修,保存尚好。炮台前临大海,后 枕山丘。环筑如城堞,呈半圆形状,极为壮观。
入口处有"镇崖台"题额,外向有"炎海风 清"四字,为咸丰年间新会知县陈应聘所书。登上周十八丈、高一丈
三的炮台顶层,瞩目眺 望,只见崖海茫茫、古兜苍苍,炮台雄踞崖边,虎视狂澜通道。此刻,我想起史书的
记载: 150年前**战争的前夕,林则徐运筹帷幄,决策千里,为防范英国侵略军从崖门水道进入 内地,他
预先派兵驻守崖门炮台,在上下两层四十五号炮位,分置二千、三千、四千斤重的 铁炮,随时迎击入侵的敌
军。这样,使得英军望风而遁,不敢越入崖海雷池半步,从而保 障四邑侨乡的安宁。
� 此后,崖门炮台一直成为四邑海防的屏障。时间推移至四十年代,抗 战期间,中国共产*领导的抗日游
击队,就是凭借崖门的天险而进行打击日伪军的活动。
� 解放后,崖门依然是新会县的海防前哨。崖内银洲湖水域,湖阔水深,是理想的军事良港, 最适宜舰艇
的锚泊。在防卫力量加强的同时,先后又建立镇**的行政机构,相应地成立公 安、缉私、民兵武装等部门
,把守着南大门,随时打击敌人的侵扰。1962年11月1日凌晨, 台湾**在反攻**的叫嚣声中,曾派遣匪
特"海威训传班"第6分队一小股,驾驶船艇潜 来*扰,当场被我人民海军全歼于崖门海,计毙匪特9人,俘获
26人,缴获橡皮船1艘,物资 一批。我人民海军战士英勇无畏,心红似火,他们像崖门炮台里那高耸的木棉树
,凌空挺立 ,光照海空。英雄的战士足堪与英雄花相媲美啊!
� 改革开放后,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飞跃 发展,啊,崖门,你又跨进新的历程,加入经济建设的行列。崖
门渔港建立起来了,站在高 处了望,一条条崭新的防浪石堤和护岸堤,像白绸、像白壁蜿蜒而伸,捍卫着田
畴村落;避 风港和沿岸码头,同一时候可以分别容纳百余艘渔船和二十余艘大渔船,为渔民作业提供了 保险
。这里经常可见樯杆林立,船艇鳞次栉比;船舱里的鳞光闪闪的鱼,蹦跳的虾,横窜的 蟹……呵,简直是水
族世界。
� 随着渔业生产的发展,冷冻厂、渔船修理厂、自来 水 厂、油库……等等现代化设施建设起来了。
� 呵,崖门!你不仅是南海滨的海防要冲,而且 ,已成为新会经济建设的场所。展望未来,凭借你天然的环
境和丰富的资源,将会成为珠江 三角洲中的一颗璀灿的明珠!成为大金三角里的小金三角!
初读银洲湖
孙丹霞
��来新会一年后终于有机会去银洲湖--南宋末代皇帝跳海的那片湖。当我来到崖山奇石旁,辽阔 的湖面无
声地呈现在眼前时,我立刻被这宏伟慑住,忘了呼吸。面对被誉为"中国第二个兵 马俑"的银洲湖,我只想用
足力气大喊一声,然后吐出一腔鲜血来祭奠我的祖先。我小心地 走到毫无人工修饰的岸边,似乎听到了千百
年的激愤的怒吼声,我深深地感觉到初见却似熟 悉的亲切,是因为湖水就嵌在我的心里,我将手缓缓探入湖
中,开始领悟它汹涌的内容,澎 湃的情思,伟大而深邃的哲理。
� 1279年汉人张弘范率兵追击宋军至崖山,南宋军民浴血奋 战兵败崖海。10万军民浮尸水面,丞相陆秀夫
背负年仅8岁的赵日�丙皇帝及传国玉玺在这块石 头上蹈海殉难……这湖太小,那死去的魂灵现今仍拥满了湖
底湖面,难怪不见浪花喧笑了。 死,作为人类必然的生理归宿,总令人生畏,但是,葬身涡流也有着千百种
价值啊!掬一捧 湖水,已无法再寻找一具实在的躯体,但却分明触摸到10万个宁死不降的灵魂。
� 我被浸透 ,被洗涤,我似乎读懂了这蓝色的启示录。李白醉酒跳江捞月,留下让世人传诵的诗篇;屈 原
抱石投江,以死体现生命不屈的另一种形式。还有意志坚韧近似愚笨的衔树枝填海不止的精 卫 鸟。我淡淡地
笑了,心脏却痉挛般抽搐。在**的银洲湖边,我也**地真实了自己。深藏 于现代人心底的悲哀--标榜自
我却日胜一日地丧失了自我。在用奔驰车、俱乐部会员卡、 职称、地位来标志自我的今天,我的内心会平静
吗?初来广东时的种种委屈和不如人意,此 刻荡然无存,因为这浸满英灵的湖水已将一切包容,同化、同归了
。这里吞噬了虚荣,帝王 与士兵同葬,所有的历史辉煌都不能再与银洲湖比沧桑。个人成败得失又算得了什
么,数十 年的人生在宇宙的时空中只是一瞬,永恒的力量属于银洲湖的神韵。�
啊!如果时空也有黑发,我愿让历史老人为我重新洗礼。
� 隐约中我听 到了南国5月天太阳清脆的**,湖底亦 响起朦胧的音乐。就在此时此刻,我预感到神奇的
变化将在身上发生,那种几乎被我丢弃的 纯真又重归了,而在近几年似流行病样可憎的却又无法摆脱的毒瘤
消失了。我的身心在扩大 延伸,同天同海,同躲藏的星月连成一片。
� 哦,银洲湖,在风雨岁月中曾有江河带着泥沙 染污过你的蔚蓝,也曾有狂风带着**的尘埃挑衅过你的
壮丽。然而你还是你,依然波澜壮 阔,依然清新秀丽,这是因为你具有举世无双的沉淀力与排除力,顽强地
进行自我更新。
当夕阳染红最后一抹白云,我向银洲湖告别。再见,银洲湖,我不能一次读完你,一生也无 法读尽你丰
富而博大的内涵,我还会再来。
古炮台上颂红棉
胡 伟
��新会南端的崖门--西江、潭江出海处,雄踞着一座古炮台,其壁面是厚厚的苔藓,坦围内长满 了杂草灌
木。不知哪年哪月,两株木棉破土而出。或许自幼就经受风雨的洗礼和浪涛的震撼 ,淡棕色的树干变得粗犷
而挺拔,挣脱了灌木荆棘的束缚,出类拔萃,苍劲耸立,显现出奋 发向上的英雄气概。枝桠也很争气,长得
干脆利索,不弯腰,不献媚,似铮铮铁骨。木棉的 花朵虽没有牡丹的娇丽,也没有秋菊的姿色,但却为人所
仰慕;它那深褐的花蒂紧裹着五片 大红花瓣,中间团聚着一束箭镞似的花蕊,近看犹如一团团燃烧的烈火,
远望宛然一片片璀 璨的红霞。由于木棉树和木棉花的形态和风格恰似人们心中的英雄,因而有"英雄树"和"
英 雄花"的美誉。
� 春末夏初,正值木棉花开的季节,我满怀幽思,来到崖门炮台。极目远眺 ,只见天水浑然,海水的交汇
与碰撞,激起白浪千堆,冲刷着炮台脚下的石壁,洗刷着历史 沉戈,仿佛在诉说那个新会人永远讲不完的故
事……�
这里确有悲壮的故事。七百多年前, 元军攻陷宋朝都城临安,帝、后、王、臣几乎被俘虏。宋臣陆秀夫
、文天祥、张世杰率十多 万官兵遗民,护宋帝二子赵日�正、赵丙 一路南逃,并拥赵正为帝。不到两年,帝
正病死,赵丙为帝,又迁移至 新会崖门,凭借崖海天险抵御追兵,以图他日东山再起。崖海鏖战,烽火连 天
,宋军被困数月,沉船数以百计。左丞相陆秀夫见大势已去,便奏明万岁:"国事至此, 陛下当为国死,不可
受辱。"于是,背起年仅九岁的南宋最后一位皇帝投海殉国,其他遗臣 残兵,纷纷效法,壮烈牺牲。正是"曷
来南海上,人死乱如麻。腥浪拍心碎,飚风吹鬓华… …"文天祥的哀诗令人心酸,但他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
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又着 实令人感奋。
� 宋末"三忠",为后人所赞颂。几百年来,不知多少人前来这古战场凭吊。 而今的我,抚摸着高大的英雄
树干,仰望着似火的红棉花簇,一股对我们民族英雄的敬慕之 情油然而生。在他们身上,我感受到我们民族
的骨气--像红棉一样,深深扎根于土壤之中 ,勇于向上。敢于抗争,不屈不挠地屹立于荆棘丛中!�
崖门炮台里的两棵木棉,经历了悠 长的岁月,经受着风雨的洗礼,是英雄的化身,更是沧海桑田变迁的
见证。当年腥风血雨的 银洲湖两岸,如今呈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绿野葱葱,路桥畅通,新城与厂房拔地
而起, 掩映于婆娑葵林;谷物与瓜果常年丰盛,飘香于田园山间。湖面上,不知疲倦的船只耕起了 道道骄傲
的浪痕……好一幅彩艳美景,是新会人用心血所绘画;好一份荣光自豪,是新会人 以艰辛所换取。然而,他
们并不自满。他们要面对的是充满挑战的未来,而为了更美好的未 来,他们正以勇气、智慧和坚毅接受着挑
战。"将军树作蓝天柱,毕竟英雄是木棉。"奋进 吧,新会人!圭峰是你的后盾,西江和潭江是你的脉流,你有
红棉的气质,你有英雄的本色!
寻访禾雀花
曾 燕
听说禾雀花都聚到新会棠下蓬莱山的公坑里来了,为一睹万鸟栖枝,百鸟和鸣的盛景 ,冒着悄然无声的
清明雨,来到蓬莱山脚。
� 入牌坊,末闻鸟声,便有一股清泉从脚边"呼 啦"蹿过。那清凉,也由上而下直贯全身。歇脚"听泉亭",
身心被冰凉的泉水哗哗冲洗, 顿觉恬然。泉水自树根盘错的磊磊石壁间涔然而出,在"龙头岩"小蓄,经大龙
头吐出,两 个小龙头又吞而吐之,汇成溪水,溪行空岩中,声音朗朗。宛如众书童在谷里读书,绵长不 息。
水在环形的溪涧里迥旋打转。水中的小动物"水黄茑、无笃螺、煎浓虾"也跟着在水湾 湾里翻滚。溪边立一大
石,刻着"藤缠树兮,花是鸟"藤葛似的大字。体态娇柔,一脸脂粉 ,仿如古原荒野之地立着浓妆娇媚的迎宾
女仪。
� 抬眼上望,竹树浓荫,杂树相抱而生。在 翠竹与古树之间,由腕粗的绿藤引领,在山谷蜿蜒走着。纵横
交缠,层层相攀,把整个山谷 绕成个天灵盖儿,又象个大蒙古包。唯顶端洞开一天窗,漏些阳光进来。藤蔓
在瘴雨蛮烟里 勾肩搭背,如同一群结伴春游的少女,在田野扭打、嬉闹,扰乱了春天的秩序。那绿藤上隔 三
差五的站着 倦透了的禾雀,干瘪的身躯仍固守藤间,痴等铁拐李的释放咒语,地上却铺满停止拍动的翅 膀和
啼干的嘴巴,想是为了飞出这绿色的囚笼而拼落一地羽毛,身首异处。香魂却钻进出那 一指洞天,飞向广阔
的天空。我轻抚一只刚折翅膀的花仙子,道了一声,我来迟了。便将它 放于溪水中,让流水把它带出去,圆
了飞向新天的梦。
� 禾雀花何以专拣这山幽水静的山谷 闯,并作巢绿色的天帐,不愿离去?据传,很久很久以前,有一种鸟专
食禾穗,名曰禾雀。 每年用它们的尖嘴巴糟蹋了不少稻子,令农民兄弟大为头痛。仙人铁拐李云游至此,见
鸟害 为患,遂施法术把禾雀缚于绿藤中弃于蓬莱的公坑,只许每年青黄不接的清明时节出来。每 当春雨绵绵
便有成千上万有眼、有翅、有尾、若不小心碰伤了还会流出鲜血、白里微黄的花 仙子,鸟精灵现于山谷。一
串串昂首挺胸,拍动双翅,谛听谷外的风声、雨声,飞鸟相唤声 ,无奈脚爪却钉在绿藤上动弹不得。偶有山
风吹过,仿如千万只生蹦乱跳的禾雀跃于绿屏上 ,虽不能再抢食禾穗,却也闹得一谷山水不得安生。引得人
们放着那热烈的摇滚不蹬,潜入 宁静的谷地,让青山绿水洗涮城市积垢,寻攀在藤蔓上的禾雀,传说中的主
人公。
� 人们对 某种异样的生物,总爱打上自己认识的烙印,编一段凄艳的与自然斗争的故事,以掩饰自己 的无
知和显示自己的实力。怎知这禾雀在古藤上站了千年,喙破多少苍然岁月。其实山是山 ,水是水,草木有其
自己的语言,鱼儿鸟儿自有翔游的技能,蜂儿自有采花酿蜜的本领,它 们的生存技能是人类所难以企及的,
在各自的王国里他们都是主角,有其约定俗成的宪章, 自已的地盘。它们承天地之灵气,应和四季变化,快
快乐乐的生活,自自由由地游戏,构成 一块块独特的生物块,紧紧贴在地球上,生生不息姿采纷呈。大地才
有声有色,五彩缤纷。 人走在路上才不觉得寂寞。倘若地球是人类的家,这个家前院有绿水常绕青山转,后
院有绿 荫百花开,上有飞鸟彩蝶舞春风,下有鱼虫畅游。多好!
� 循水声踏着长有苔藓的山石而上 ,山腰有一古朴小巧的寺院,称"天成禅院",又名"公坑寺",据闻为宋
末僧人安身修佛 之 所。寺内供奉着笑口常开的弥勒佛,只见他腆腹袒胸,双手擎天,一副天塌下来他顶住的
架 势,呵呵的笑向众生。身边有副对联:"肚大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口开常笑笑世间可笑之 人"。向世人昭
示了"有容乃大,有容乃笑"的天机。"公坑寺"立而受命,看管着千万只 欲飞的禾雀。同时也警示世人容一方
净土青天与山水花鸟同乐。看明代游僧在这远谷静水手 植的禾雀花,能否抵得住商利的诱惑,在这幽谷里年
年栖枝,花迎鸟笑。
荷塘观龙记
方锡泉
荷塘 纱龙,远近闻名。在会城,笔者也看过多次纱龙表演,但由于每次都不是站在最优越的地方 观看,
看得不大真切。看完以后,头脑里也没什么特别的感觉。
� 有一年秋天,笔者终于有 幸在纱龙的故乡--荷塘镇看纱龙表演。那表演场地是个灯光球场。入夜,四边
观台 都坐满 了观众。纱龙表演前,先进行群众性文艺表演。歌咏、舞蹈、朗诵、粤曲、醒狮等在明亮的 灯
光下表演过以后,场外忽传来"叮叮咚咚"的锣鼓声。这时,场上的灯光骤然熄灭,全场 观众仿如置身于夜航
中的巨轮甲板之上,看那海面,黑闪闪的;遥望天空,又感受到自己沐 浴在熹微的月光下。
� "纱龙来了!"静候了好一阵子的观众,顿时欢呼雀跃,人们 的脸, 不约而同地朝着同一个方向。转眼间
,锣鼓声已到了大门口,红绿烛光也闪入眼帘。那红色 的是纱龙的引路者--"龙珠"。它篮球般大小,由一人
擎着,时高时低地舞动。那绿色的 是尾纸糊的鲤鱼,左绕右缭地跳跃着,活像闯出了水闸后那么欢快。紧跟
地"龙珠"后头的 ,就是气宇轩昂,威武雄壮的龙头。斯时,鞭炮接二连三地在半空中和地面上炸响。瞬间,
整条纱龙已进入球场,活龙活现地回游在烟云飘渺,浩瀚无边的大海之中。
� 优秀民间体育 艺术--龙舞,就要开始了。这时,密集而又急促的锣鼓声轰然响起,红彤彤金灿灿的龙珠
在半空中晃动几下,龙头便紧追不放,蜷动着巨大的身躯绕场疾进,婉蜒起伏,左右盘旋, 反脊回游。这几
招,谓之"蛟龙出海"。这时候的"海面",据说是风平浪静的,因此,龙 就在平静的"海面"上随意戏耍,快慢
有致地相继表演了左右"双扣连环"、"回龙"、" 团螺"等多种花式。
� "团龙"是龙头居上,龙身和龙尾依次向下团卷成塔状的花式,静中 有动。"团螺"则在"团龙"的基础上,
由龙尾倒缩向上,变成龙尾朝天,龙头紧贴"水面 "成螺状。这两种花式,都表现龙经过一番戏耍以后稍作休
息的神态,怡然自得,优哉游哉 。
�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海面"上顿时狂风大作,浊浪滔天。龙也似乎在惊涛骇浪 中 猛醒,马上摆开了
战风扑浪、翻江倒海的态势,扑打于巨浪之中。通过速度极快的"之"字 反脊、左右盘旋的动作,用"双扣连
环"、"双飞蝴蝶"等花式,龙头奋勇向前,劈风斩浪 ;龙身和龙尾则随着"波浪"的起伏,时而跃上波峰,时而
又坠进浪谷,"∞"式图案接二 连三地在观众面前闪现、翻腾。这一场表演,把龙的一往无前的大无畏精神,
表现得淋漓尽 致,栩栩如生。这时候,看傻了眼的观众情不自禁地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接着,锣鼓声渐趋 平
缓、轻快,风止浪停了。闯过?quot;狂风恶浪"的纱龙恢复了原来那怡然自得的神态,矫健 、轻快地表演"散梅
花"、"莲花桩"、"梅花桩"、"戏水"等花式。绷紧了心弦的观众 ,也一下子松了下来。
� 可是,龙并不满足于眼前的胜利,它还要以自己的大智大勇,开创 更加美好的未来。于是"穿龙门"的表
演开始了。首先是穿"单龙门":场地**树起了四 根竹竿,一字儿排开,每根竹竿之间摆开了一定的距离。
纱龙在龙珠的引导下,在竹竿之间 展开螺旋式的来回穿梭。接着是穿"双龙门"。即在一定的距离内,再增加
一排竹竿,纱龙 就在两排竹竿的竹与竹之间快速卷曲穿行,运动着的纱龙长度好像一下子缩短了四分之三。
穿过龙门,纱龙喜气洋洋,再通过"戏珠"、"斗珠"等花式,又作了一番欢庆胜利、娱乐 升平的表演。
� 最后,饱经风浪的纱龙又再次奋起雄姿,向困难险阻冲击,出现了"单双跳 龙"的精彩表演。跳龙,是整
个龙舞中难度最大的花式。每个舞龙者不仅要有一定的弹跳力 ,而且要机智勇敢,配合默契,动作准确。当
纱龙离地较低快速回游成一字长龙阵时,龙头 猛然回转过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跨过自己快速运动着的身
躯,在空中组成一个(单跳)或 两个(双跳)气如虹、快如风的圈圈。如此反复几次跳过以后,龙舞便在**中
结束。
� 荷塘 纱龙的龙舞,最早出自篁湾,据说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开始时是由一位在四川做官的篁湾人 引回来
的,其构造比较简单,每年的八九月间农闲季节,都要大舞一番。后来,经篁湾人不 断改造、更新和美化,
熔技艺与体育于一炉,成为当地民间体育艺术宝库中的一株奇葩。
� 本世纪以来,荷塘纱龙声传海外,威耀中华。1918年曾赴**表演。1930年香港举行艺术大 会,纱龙赴
会献技。1937年香港庆祝英皇加冕,又应邀助庆。广州、佛山、中山、江门、会 城等地的很多观众,都对荷
塘龙舞有着深刻而又美好的印象。
� 一套完整的龙舞,历时60分 钟。从龙头至龙尾,共需25人的密切配合。由于运动量大,在快速表演中要
频频换人,而换 人又毋须暂停。过去由于几年或十年八年才舞一次,每次都有不少新手参加,因此,每次表
演之前,都要进行半个月至20天的集训,熟练了才演出。表演一场,连龙珠、鲤鱼、锣鼓手 等在内,共需
100名精壮机灵的大汉。龙肚内点燃的110支蜡烛,是经过特别方法炮制的,抗 风、防滴。表演一次共需蜡烛
400多支,约五六十斤。换蜡烛的时候,也是表演者休息的时 候。舞龙珠的人,是**表演的引路者,出什么
花式,变什么图案,都是由他指挥的。因此 ,龙珠的表演者也是整支队伍的教练。这样的教练不仅一代一代
地传下来,而且不断有所创新和发展。
� 荷塘是水乡,河涌纵横,鱼塘星罗棋布。为使龙舞更加传神,更能体现水乡" 水龙"的特色,人们又创造
了"舞龙桥"的精彩表演。在鱼塘上用竹木搭一座几十米长的木 板桥,桥的中段又搭成一个上百平方米的平台
,桥的两头向两岸倾斜。入夜,当纱龙矫健的 身躯登桥表演的时候,桥上的龙和在水中的龙相映成趣,四岸
观众所看到的是,"岸上龙出 海,水中出火龙"的壮观景色
景炎三年四月,年仅11岁的景炎帝病逝,由其8岁的弟赵昺即位,改元祥兴。因高雷失守,*(石匈)州势难立足。枢密使张世杰以崖山可恃,再迁帝驾驻跸崖山。崖山,在新会南端,濒临南海,山之西有银洲湖经此出海,而山嘴与对岸汤瓶山夹峙如门,故出海口称崖门。 崖门依山临水,港内可藏舟,形势险要。帝驾从祥兴元年(1278年)六月初七日启航,数百船舰,浩浩荡荡,向东南进发。至二十三日,始抵新会崖门。张世杰奉帝驻跸崖山,大兴土木,建行宫三十余间,奉杨太后居中,曰“慈元殿”。同时伐木建军屋三千余间为营。其时,尚有民、兵二十余万,多居于舟中。行朝草市,诏达南粤四方起兵勤王。 当时,新会的士民闻宋帝驾幸崖山,纷纷勤王入卫。志书记载的有:中乐都新昌村的邓荣,在江西省广信任知府,被元军所破。及闻帝昺幸崖山,即奔归谒帝,卫主抗元。他在乡间募集民兵数千到崖山拱卫行宫。(崖门之战败后,被元军掳杀)。禄洞李宗月,原在封州任职,闻崖山行朝,便弃官回崖山,事奉幼主。得知军缺饷糈,毅然捐粮1000石,被诏充新会县水界提督,警戒自坡亭、官塘至外海一带海域。并分拨民兵入卫。文章都伍隆起,因三世受禄,因此以死报宋,亲率乡兵拒元。又贡米700石供军糈。后被叛将所杀。此外,有凌村陈元辅、陈英辅兄弟,献粟数千石饷军;水南村廖汝楫,出粟助师,起义勤王。还有香山县(今中山)马南宝,献粟千石饷军,并率义兵护帝;黄梁都赵若榉募集乡民数百为义兵,卫宋抗元。更有新会、中山、顺德以至钦州、廉州的水上居民(旧称旦民),组成乌旦舟师,袭击北兵水师。抗元战火,遍及新会外围的要塞通路。然而,在强敌面前,不论是宋王朝的“正规军”,还是各地勤王的义兵;也不论是陆军还是水师,都是胜少负多,军事上不断失利、、据点不断被占。特别是这年(祥兴元年)十二月二十日,信国公文天祥在海丰县五坡岭战败被掳之后,主要外援被消灭,崖山的宋军基地日渐处于元军的包围之中。 祥兴二年(1279年)正月初,元都元帅张弘范率领元军数万由闽入粤打败文天祥后,直扑新会崖山;元都元帅李恒也率兵船百余艘从广州驶到崖门海面,水陆夹攻崖山宋军。张世杰为死守计,焚崖山行朝草市,结大舟千余艘贯以大索,作一字阵。四周起楼如城堞,奉帝居中舟,决与元军死战。张弘范的陆军、水军汇集崖山、崖门,包围了崖门海面的宋舟,截断宋军往岸采柴草、汲淡水的路线,不断向宋舟军中炮轰和袭击。当时有千艘载满渔民义兵的乌旦船来援宋军,也被元水师冲跨,数千渔民落海,大部分壮烈牺牲。接着,元军又用小船满载茅草,灌以油脂,乘风纵火,直冲宋船,企图火攻连环船。但是宋军预涂坭桨于船蓬船身之上,火不能燃。张弘范以火攻战不克,又施诱降计。曾派出张世杰外甥韩新三到宋船劝降,遭到张世杰严辞拒绝。二月初四日,张弘范又驱文天祥乘海船到达崖门海面,迫其写书与张世杰劝降。文天祥书《过零丁洋》诗给他,诗云:“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滩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与出了流传后世的千古名句。 张弘范诱降失败,经过一番准备,二月初六日,发动向宋军总攻了。时值春雾朦朦,细雨霏霏。元军乘潮冲入宋军舟阵,偷袭宋将左大的战船,掳去左大。跟着又夺去宋军夏御史指挥的七艘战船,宋军军心动摇。加以翟国秀、刘俊等率兵船降敌,军中大乱。张世杰欲闯入中军救帝,但时已近黄昏,阴霾四布,咫尺莫辨,遂率16艘战船冲出崖门。丞相陆秀夫见大势已去,先驱妻子赴海死,登帝舟奏道:“国事至此,陛下当为国死,不宜再辱。”遂背帝昺蹈海殉国。从官及宫人多随之投海死。事后,杨太后闻帝已投海殉国,亦赴海而死,南宋遂亡。第二天,崖门海浮尸10万,随波起伏,惨不忍睹。张世杰与苏刘义逃出海,欲走交趾(今越南)。五月间,舟至平章港(今阳江市海陵岛),遇飓风覆舟,葬身海中。
乘会城—崖门(头班车开6:00时、尾班开22:00时,班车间隔15分钟)的汽车.或乘坐公共汽车会城-古井(每半小时一班,从汽车总站开出).
几号车就不知道了
公交线路:新会210路 → 109路 → 107路 → 116路/w116路,全程约77.5公里 1、从崖门炮台步行约250米,到达南门桥站 2、乘坐新会210路,经过25站, 到达联和站 3、乘坐109路,经过27站, 到达邮储银行(公路大厦)站 4、乘坐107路,经过13站, 到达荷塘市场站 5、步行约230米,到达荷花池站 6、乘坐116路/w116路,经过9站, 到达白藤市场站 7、步行约1.4公里,到达江门市蓬江区高威塑胶颜料有限公司
1. 崖门古炮台
崖门古炮台是广东省目前保留得最完整的一个单体古炮台。建于清代康熙年间,呈半月型,雄峙崖山,背山面海,紧紧扼守着崖门出海水道历来是广东沿海地区边防要塞,虽然经历了战争硝烟的干扰,但各种设备设施保留得十分完整,里面一草一木是历史时代的见证者。这里同时也是《让子弹飞》外景拍摄地。
2. 崖山行宫
这里是700多年前叱咤风云的大宋皇朝在广东建立唯一大型皇帝行宫——崖山行宫所在。
3. 慈元庙
慈元庙(俗称国母殿),是为了纪念坚贞为国,宁死不降,率领20万大军捍卫自己民族的南宋国母杨太后而建,杨太后更被后世尊为忠贞节烈的化身,其投海处崖门海一带700多年来风调雨顺,名人众出,民间传为杨太后灵佑。
海边子啥
上一篇:哈尔滨到秦皇岛自驾游大约多少钱
下一篇:武钢离出山多远大概有多少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