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名称:刘拐沙头
地址: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磴口县城西二十里柳子。
自驾线路:从黄河三盛公水利枢纽出发,沿堤防公路西行16.5公里至奈伦湖分水闸,穿过分水闸继续西行约300米,左转进入油路,沿路南行约2公里,左转东行2公里即到。
乌兰布和沙漠中最显奇特的地方非刘拐沙头莫属,这里是沙漠与黄河唯一“握手”的地方。左手沙漠,金色的沙丘连绵起伏;右手黄河,芦苇荡漾,湿地纵横;这样的奇景在全国也是独此一处。
刘拐沙头位于磴口县城西的二十里柳子,处乌兰布和沙漠东缘。在这里,流沙已直抵黄河,在风力作用下沙漠不断东移,向黄河大量输沙,被抬高的河床高出磴口县城所在地巴彦高勒镇2-3米,在磴口县境内形成了名副其实的“悬河”。
从闻名世界的黄河三盛公水利枢纽出发,沿着金叶榆守护的堤防公路西行,河风在耳边呼啸,热浪被风扯碎,人在旅途,风景在左右。西行至16.5公里处便是奈伦湖的分水闸,穿过分水闸继续西行约300米,左转进入油路,沿路南行约2公里,左手边清晰可见一条车辙通向漫无边际的乌兰布和沙漠。这里没有路,只有无数探险家的足迹和四驱越野车碾压出的痕迹指引着后来者。车辆起伏颠簸,起初看到的是稀疏的沙漠梭梭,再远,梭梭渐渐稠密,三三两两的沙枣树挂着可爱的果实随风摇曳,可见离河床已不远。大约东行2公里,一条银光闪烁的柔美“缎带”出现在沙漠东缘。这便是神奇的刘拐沙头――黄河与沙漠唯一“握手”的地方。
2008年底,磴口县启动了浩大的刘拐沙头治理工程,通过修筑穿沙作业主路,打组合井,压沙障,建大型阻沙林带,人工种植梭梭、花棒、沙棘、甘草等耐旱沙生植物等方法,有效地阻止了沙漠东侵。昔日黄沙漠漠迷鹰眼的刘拐沙头,已成为内蒙古西部最具特色的沙漠生态旅游区,也是国家级地质遗迹,国家地质公园景区。
脚下是大把大把的沙丘,延绵到西边的天之尽头,如滚滚滔-浪,向世人展示着“红色公牛”不可一世的洪荒气势。高耸的金色沙丘向东蔓延,止步于温情的母亲河。黄河在这里是那样的平静,不带一丝波澜,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清澈得没有一丝黄河的“本色”,倒是映出了天空的明媚和湛蓝。在刘拐沙头,黄河宛如恋爱中柔美的女子,乌兰布和沙漠就是被柔情化解的刚烈汉子。他们在这里温存、缠绵,紧握的双手蜿蜒出世间最不可思议的曲线。
刘拐沙头的独特景观像磁石一样,吸引着无数摄影爱好者的身与灵。冬季封河,千里黄河银装素裹,漠漠黄沙白雪覆体,演绎出北国壮美风情;春季开河,半河冰凌半河春水,随风荡漾,轻抚着似要唤醒沉睡了一个冬季的沙漠;夏秋时节,雨水丰沛,母亲河如丰腴的美人展现着阴柔之美,而乌兰布和沙漠在骄阳下展现着金色的肌肤,绽放着嫩黄的沙冬青、淡紫的苁蓉花、青绿的绵刺……。一年四季,月月天天,时时刻刻,在刘拐沙头,你猎美的双眼从不疲倦。大河之美,大漠之雄,天地之广,“-”相融,阴阳和谐,鼓瑟着大自然不可思议的动人天籁。
关于刘拐沙头名字的由来,民间流传着一段故事。
在黄河上没有桥梁的年代,老磴口是上银川下包头的重要水路码头,而刘拐沙头是陆路的重要中转驿站。解放前夕的战乱年代,从宁夏水路来了一位跛足的头戴小白帽的穆斯林汉子,带着个从战乱中捡来的女婴和一只奶山羊来到了刘拐沙头。也许被这里神奇的景色所吸引,也许看中了这里隐藏的商机,他竟独自在这里定居下来。他将黄河上游漂浮下来的椽檩从河中捞出,修建了几间木屋,在河滩地上开田种地,甚至还开起了一家清真客栈。南来北往的客商有了吃住歇脚的地方。因他性格爽朗,对客人永远笑脸相迎,且服务周到,甚至对困难的旅人经常解囊相助,经客人们口碑相传,客栈的影响就越来越大。客人们都亲切地称他为“刘拐子”,而“刘拐沙头”这个地名也逐渐流传开来。
信息来源:磴口县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