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说,诸葛亮的确是忠于汉室,在隆中对时,他就对刘备说过:“霸业可成,汉室可兴”,可见他是心向汉室的,把曹操视为国贼。既然如此,他为啥不去辅佐汉献帝呢?因为他就是一介草民,你想辅佐就能辅佐吗?诸葛亮在荆州都没混出个名头,正如他自己所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当时诸葛亮的名声,也只有很小的朋友圈里才知道,试问朝廷怎么把他提拔为国家重臣呢?他就是一介布衣,怎么辅佐皇帝呢?所以,天才也是需要机遇的,没有遇到刘备,诸葛亮啥也不是。
第二,汉献帝只是曹操操纵下的傀儡
诸葛亮在隆中对说过,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都是天下人都知道的事。汉献帝根本就是曹操控制下的一尊傀儡罢了,你怎么去辅佐呢?所以,忠于汉室,最紧要的事,不是去辅佐皇帝,而是打倒曹操。要打倒曹操,只能依靠外部力量。当时反抗曹操的诸势力中,刘备的立场是最坚决的。诸葛亮在赤壁之战前出使东吴,孙权曾问他:刘备为什么不投降曹操呢?诸葛亮慨然答道:“刘豫州英才盖世,士人仰慕,纷纷前往投奔,就像百川归海一样。就算大事不成,这也是天意,岂可投降曹操呢?”由此可见,诸葛亮加入刘备阵营,就是忠于汉室的表现,做好与曹操决战死底的打算。并不是说一定要到朝廷辅佐汉献帝才叫忠于汉室。
第三,乱世不独君择臣,臣亦择君
我们不要把古人看作花岗岩脑袋,食古不化。忠于汉室,也不代表只忠于汉献帝。很多人以为儒学讲愚忠愚孝,这是不对的,儒学有人性化的一面。并不是说只要是皇帝,就得无限忠心。孟子不是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在儒家思想里,人民是排第一位,国家排第二位,君主只是排在第三位。即便你是个皇帝,你没有为国为民,你没有尽到你的责任,那么作为臣子我也不必尽自己忠君的义务。这就是孔子说的“君君臣臣”,“君君”就是“君主做到君主的责任”,在这个前提下”臣臣“,”臣子竭心尽力辅佐君主“,臣子做事,不是为了养肥你皇帝,而是帮助皇帝实力国强民富的理想。所以东汉名将马援曾说过一句话:不独君择臣,臣亦择君。臣子也是有选择的权力,所以诸葛亮最后选择刘备,而不是汉献帝。
第四,诸葛亮为什么选择刘备而不是汉献帝呢?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表达自己的志向:”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里说的奸凶,无疑就是篡权的曹魏,而兴复汉室,是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而是汉献室的东汉政权。同样的汉室,为什么诸葛亮最终选择了刘备而非汉献帝呢?
首先,东汉政权到汉献帝时,已经名存实亡了。东汉后期,经历了董卓之乱,汉献帝从来就是一个有作为的皇帝,先是受制于董卓,后受制于凉州将领,后又受制于曹操。实际上,汉献帝的东汉政权,只是军阀们操纵下的政权罢了,并不能起到真正中央政权的作用。
其次,刘备确实是难得的明君。无论从哪方面看,刘备都是诸葛亮心目中理想的君主。首先,刘备是个仁君。我们从三国史,可以看到刘备没有像曹操那样经常搞大屠杀,曹操在徐州大肆屠戮,在官渡之战坑杀七万袁军,也有过杀边让、孔融、逼死皇后等事件,这些恶行,刘备是没有过的。刘备在荆州跑路时,还是数十万民众愿意跟着他,可见他也是得人心的。其次,刘备雄才大略。在魏/蜀/吴三方争斗中,刘备的奋斗最为艰辛,他出身最低,可凭借的资源最少,最终能与曹、孙三足鼎立,实为不易,非有雄才者不能为之。其三,刘备对诸葛亮有知遇之恩。既是刘备选择了诸葛亮,也是诸葛亮选择了刘备,二者互有关联。没有诸葛亮,刘备难成大业,同样,没有刘备,诸葛亮或许终其一生都是草民而已。
本文为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十万个为什么_家庭百科 » 诸葛亮为什么选择刘备而不是汉献帝 汉献帝跟刘备什么关系